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市场 > 神一般的北大保安又上热搜,我才明白为 >
神一般的北大保安又上热搜,我才明白为
01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有这么一个“半工半读”的神秘团体,每天在校园里出没。
工作日的白天,他们穿着制服,或驻守,或巡逻,与同学们点头问好,或是擦肩而过;
下了班,他们却变身“学习狂魔”,在图书馆、自习室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时比准备考试的学生走得更晚、学得更认真。
他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在蓄力“大招”,
不经意间就会惊艳众人!
这个神秘团体,就是北大保安队。
去年,就有一位因一段英文演讲而冲上热搜、继而爆火的北大保安。
演讲者叫许文龙,看了他表达流利、发音地道、充满自信的表现,人们才知道,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已经掌握了的词汇量,远远超过一些普通的大学生。
这都是靠自己每天在工作之余自学英语的成果。
当时的他表示有机会的话,自己还想继续深造,考上大学。他还有更大的梦要追,更长的路想走。
最近,我们果然又看到了关于他的好消息。
他通过继续教育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完了所有课程,写完了两万字的毕业论文,现在已经通过了答辩,很快就会拥有本科学历了。
注册会计师(CPA)、民法典的网课,也被他安排上了。
许文龙说,学习是改变命运最廉价的方式。“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
02而在北大,这样的保安逆袭故事,已经发生了太多,几乎可以说“批量生产”了。最早被大众熟知的张俊成,被誉为“北大保安励志读书第一人”。张俊成的父母养育了7个孩子,只有他一人读到了初中毕业,但因为贫困,最终也只能辍学。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17岁就出来打工,几经辗转,最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被分配到地标性建筑、有着“北大第一门”之称的西门。那时,他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巅峰了。”然而,一次接待外宾时因为不懂英语而被倒竖拇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一个人想要别人看得起,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于是,他下定决心,利用空余和夜班时间,开始了读书学习。一天,在他朗读词句时,一位女老师路过,好奇地问他在干嘛,得知张俊成在学英语,女老师笑了:“好学是好事,可我听了几天,以为你说的是德语。”张俊成不好意思地笑了。此后好几天,女老师总会在遇到张俊成时帮他纠正发音。一个多月后,女老师的电话打到了保安室,让张俊成到英语系。原来,这位老师是北大英语系的教授曹燕。她为张俊成办了两张免费的英语听课证。拿着听课证,张俊成激动的落下了眼泪。曹老师却说:“我不要你感动,要你行动。”在曹老师鼓励下,他更加刻苦,主动申请连上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除了站岗外几乎都在看书刷题。半年后,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堂堂正正地从北大的“门外”走到了“门内”。张俊成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学校,成为了一名跟曾经帮助自己的曹燕教授一样的人,“把希望带给更多孩子”。张俊成自己说:“如果没有北大的经历,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名字,也早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张名片。自他之后,北大保安团的名声越来越响,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出生于山区农民家庭的甘相伟,高中辍学,后来到上海、广州打过工,但为了圆梦,他辞去工作来到北大做保安,年,甘相伟参加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在北大的四年时间里,甘相伟看了多本书,将多年来的所见所思写成随笔,整理成了一本书《站着上北大》。
北大东门保安员贾晨晨,刻苦钻研,顺利拿到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学历,并即将完成太原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学习。
……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多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余名保安考学深造,经过努力,获得研究生、本科或大专学历。
保安大队长王桂明曾说,“从我的理念来说,保安如果来北大两年还没有长进,我就是误人子弟。”
03
其实不止北大,在很多名校故事里,都存在一些“传奇人物”。
浙江大学51岁的宿管阿姨,来到浙大工作后,被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开始自学英语,完成年轻时未完的梦想。“错过了以前,不想再错过这个时代。”
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卫队队长助理张永辉,工作期间表现优异,被学校鼓励着攻读了行政管理专业,拿到本科学位后,他看着校园里优秀的师生,还是想继续提升自己,改变看世界的视角,于是决定考研。
为了备考研究生,张永辉还把读初二的儿子带到教室里上自习,一直到教室熄灯才离开。经过努力,张永辉最终以分的总成绩考上了电子科大MPA,比当年的录取线高出25分,拿到了硕士文凭。
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做保洁的邢国芹,受周围环境熏陶,对钢琴产生兴趣,在经理和学校老师的帮助支持下,零基础的她经过练习,登上了单位新年联欢会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演奏梦……
为什么新闻上的“扫地僧”都出自名校?是不是媒体在有选择的曝光?
想想那些宿舍抱团考上的新闻、看看班上学霸总是和学霸做朋友,再得知为了激发60%以上成员均为初中毕业的保安队员潜力,北大会开设各种培训、讲座,并会为考上成人学校的队员调班次、开“绿灯”。
我们或许就能对这种现象有所理解了。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这叫做“人才共生效应”。
就是说,在一个群体里面,每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习惯、智慧、能力及成果的影响,从而收获激励的效应。
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混迹在毫无生气,浑噩不堪的空间里,即便你是一支“潜力股”,也难免会被消磨殆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会超出你的想象。
绝对点来说,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取决于你和谁在一起、过着怎样的生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毕竟是少数。
努力向上、向好生长,去靠拢积极的能量、融入能使人进步的环境,才是一个人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