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市场 > 渤海最北,有一片血红色的海滩正在燃烧 >
渤海最北,有一片血红色的海滩正在燃烧
中国拥有长达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自广西北部湾北仑河口,至辽宁丹东鸭绿江口,蜿蜒出中国海陆相遇的美感。
静谧的海湾、绝美的沙滩、繁忙的港口、指路的灯塔点缀在这条海岸线上,而在这些海岸景观中,有一片海滩极其特殊,伴随着秋风,一种叫碱蓬草的植物在这片海滩燃烧出火红的生命色泽,这便是坐落在中国海岸线最北段的盘锦红海滩,而盘锦这座“年轻”的城市,也在这个季节迎来了最好的时光。
盘锦红海滩,每年的9,10月份是最佳观赏期图虫创意
01盛开在淤泥潮滩上的碱蓬“花海”
每到入秋时节,盘锦的滩涂便开启了它最华丽的“变身”,海陆交接之处变得鲜红欲滴,这一切要从纤弱的小草说起。
位于辽宁南部的盘锦河流众多、港汊纵横,境内21条自然河流在这里冲积出平坦开阔之地,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流域覆盖了盘锦全域超过87%的土地面积,素有“九河下梢”之称。
辽河等众多河流在这里汇入辽东湾,除了泥沙,它们还裹挟着上游带来的养分沉积在入海口,形成咸淡交融的盐碱滩涂。然而,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盐碱之地,却在这里遇到了它的“克星”——碱蓬草(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盐碱地长得风生水起的碱蓬草图虫创意
碱蓬草是黎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一次次的潮水涤荡中为自己“上色”,这源于其叶片细胞中的液泡组织在高盐环境中催生出的甜菜红素,并在不同季节下呈现出或深或浅的红色:从四五月份长出地面时的嫩红,到六七月份的逐渐粉红,九月份变成浓烈的赤红,铺满整个海滩。
无需撒种也无需培育,碱蓬草在这片滨海湿地上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向海中延伸。如今,徜徉于滩涂上的木质廊桥,游客们如同踏在一片无边的红毯上。
红海滩上的木质廊桥图虫创意
这片“红地毯”不单成就了一方美景,它也是一剂草药,碱蓬草最早见于明永乐四年(公元年)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所著的《救荒本草》,他在书中提到碱蓬草“叶:味微咸,性微寒”,拥有“清热、消积、治瘰疠、腹胀等功效”。而“药食同源”,碱蓬草既能入药,亦能入馔。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瓜菜代”时期(年至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红海滩上的碱蓬草成为许多本地百姓的“救命口粮”。当地人将碱蓬草的籽实和茎叶同玉米面掺杂,蒸出一种“红草馍馍”来充饥,故而红海滩也曾被称为“救命滩”。
02河海相交的稻香蟹肥之地
在盘锦的秋天,驱车沿滨海公路前行,靠海的一侧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红海滩,而另一侧则是广袤无垠的金黄稻田。红色海滩与金黄稻田相映成趣图虫创意
东北的水稻种植历史并不长。光绪三十三年(年)9月,抚民通判柴朴修撰的《盘山厅乡土志》记载:“稻,水旱二种,俗曰粳”,这证明了在彼时,盘锦境内便已有水旱稻种。
年,出于战略考虑,张学良联合创办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在盘锦开发数万亩水田,并使用“火犁”(拖拉机)翻地,使用柴油机引辽河水灌溉,专业化的生产工序使得“营田公司”开创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开始大规模垦荒造田,“营田公司”逐渐发展成为辽宁最大的国营水稻生产基地。
盘锦的水稻种植始于清代,虽然种植历史并不久远,但如今的盘锦大米已经远销海外图虫创意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末,由于农场体制的变化、海潮倒灌和三年自然灾害,盘锦农田遇到了生产难题,幸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下达了“国营农场不能下马,而且要大开发”的指示,在当地建造农用机场、引入海外栽培技术、投资水利工程,最终使得依河傍海的这片盐碱平原脱胎换骨,成为“辽河金三角”。
每到金秋时节,河海之间棋盘似的田野稻浪滚滚,盘锦如同一片金红相间的海洋。
盘锦水稻年收一季,一般在十月上旬开始收割图虫创意
当然,再先进的栽培技术与灌溉设施,也必须与优渥的地理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国际上有一条公认的“黄金水稻带”,在北纬40°~45°之间,而盘锦刚好处于其间,加上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和九河下梢之地的水源加持,这里不仅可以出产质量极佳的稻米,也逐渐开辟出了独特的稻蟹共生模式。
颗粒饱满如珠的盘锦大米图虫创意
20世纪60年代,盘锦市曾流传“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的俗语,曾经的“中国河蟹第一市”并不在阳澄湖畔,而是在红海滩边。
作为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地之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既提高水稻的产量,又能保证河蟹的生长环境,盘锦人因地制宜地推行“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采用生态立体种养技术,稻田为河蟹提供生存繁衍所需的养料,河蟹报之以粪便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二者互取所需。
体型短粗而厚重的盘锦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图虫创意
截至年,盘锦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万亩,河蟹养殖规模也达到万亩,其中稻田养蟹75万亩。如今仲秋时节,正是稻粒饱满、河蟹黄满膏肥之时。
03一望无际的苇海隐藏了多少宝藏
盘锦其实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直到年,它才由盘山县“转正”,被设立为盘锦市。但“盘锦”的地名,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已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个名字,始于盘锦苇场的建立。
辽河以及众多大小河流在盘锦相聚入海,造就了广袤宽阔的芦苇湿地,并孕育出了“世界第一芦苇荡”。万亩芦苇守护在辽河三角洲,苍翠似海,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芦苇荡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家园。这片芦苇荡所在的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比较典型的滨海湿地之一,盘锦也被称为“湿地之都”。
地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湿地孕育出了“世界第一芦苇荡”图虫创意
每年光是集结在盘锦芦苇荡的鸟类就有近百万只,这里宛如鸟类的国际机场,其中也包括丹顶鹤、黑嘴鸥等3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据统计,每年在此停留的丹顶鹤约有只,占到世界野生丹顶鹤的近1/4,“鹤乡”也成为盘锦的又一个名片。
盘锦湿地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其中每年在此栖息的丹顶鹤数量占到世界野生丹顶鹤的近1/4,故盘锦又被称之为“鹤乡”图虫创意
这里也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主产地,隆冬时节,辽河冰封,这片芦苇便开始履行它们新的使命。上世纪50年代,盘锦苇场共有职工0多人,直到世纪末也不过多人,每到芦苇收获季节,苇场工人难以完成巨大的工作量,便催生了一种特殊职业——“苇客”。
“苇客”大多来自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也有少部分来自山东和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割苇人前来“淘金”。一般在小雪(11月中旬)前后,这些“苇客”们便开始聚集在芦苇荡里,最多时可能超过5万人。
在机械化生产没有普及的年代,壮汉们徒手用镰刀一缕一缕地割下芦苇,同时也需要面对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简陋的住宿和仅能果腹的饮食条件,在芦苇荡中流传着“驴怕进磨坊,男怕进苇塘”的民谚。
直到年前后,芦苇收割开始普遍改用割灌机(一台割灌机能顶得上15个“苇客”的工作效率),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而“苇客”也应声骤减。
夕阳下收割完芦苇的“苇客”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