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介绍 > 电建方案解决世界难题,广州茅洲河底黑 >
电建方案解决世界难题,广州茅洲河底黑
日前,广东省茅洲河治理过程中,有一项世界性难题,就是积累几十年的河道污染底泥量达多万立方米且污染程度不一,成分十分复杂,如何处理与处置,攻克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电建人,发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创造了茅洲河畔的奇迹!
必须规模化、必须工厂化!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公司开始筹建茅洲河1号底泥厂。
建底泥厂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工艺路线怎么定,当时业内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茅洲河该不该清淤,清多少,清出来那么多底泥怎么处理,最终到哪里去都成为棘手问题。为了打消政府有关部门的疑虑,勤奋聪明的电建人,在大量取样、试验、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理技术,该系统技术重视前置预处理,在实现污淤泥逐级分离减量化、无害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再生,直接在茅洲河综合整治中加以利用,多余部分还可供应社会消纳,不仅大大降低后期处置的技术难度,还大幅减少了处置量。
茅洲河底泥处理厂方案确定了,说干就干!时任茅洲河底泥厂第一任项目经理,回忆起当年建厂时的情况,他记忆犹新:“茅洲河底泥厂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从第一铲土动土施工到第一块泥饼产出,仅用了一个半月,电建效率、深圳速度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底泥厂厂址在茅洲河畔的一片滩涂地,为了打牢基础,地基整体抬高了1.5米,打了几十米基桩;而当时又恰逢雨季,厂区基建施工基本都是在雨中进行,下大雨就停工一会儿,等雨小了继续施工,下小雨基本不停工。”
为能及早判断底泥的受污染程度,在前期勘测的基础上,公司成立了中国电建水环境治理研究实验中心,调集科研骨干专门进行水质和泥质检测,为不同污染成分、程度的底泥及时调整“药方”。
大量的前期工作没有白费,在这座神奇的“美容院”,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黑臭污淤泥重塑“金身”、变废为宝,黑臭底泥处理后形成余水、垃圾、余砂、余土四种产物:余水经过处理后达标还河;垃圾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余砂清洗后资源化利用,成为建筑用砂;余土,一部分用作工程回填土,一部分用作原料制成陶粒,而用陶粒制成的各种透水砖,透水性能良好,已成功应用于茅洲河沿河景观带建设,真正实现了河湖污染底泥处置的资源化利用。期间,形成了从环保清淤、污泥运输接收、垃圾分选、泥沙分离、泥水分离、调理调质、脱水固化到余水处理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创造了2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2项软件著作权和7项省部级工法,实现了河道污染底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置,引领了河道污染底泥处置技术新方向,也为国内河湖污染底泥处置提供了“电建方案”。
底泥资源化利用后的产品底泥处理行不行,气味上见真章。“茅洲河底泥处理厂建成初期,一进厂区大门,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味;而现在即使在处理厂内,也闻不到臭味,这是为什么呢?”
当这个问题抛到茅洲河底泥厂现任项目经理邓军伟面前时,在底泥厂工作了近五年的他自豪的讲到:“有两个主要原因,外部原因是起初茅洲河污染十分严重,清理出的淤泥成分复杂、奇臭无比,经过公司几年的治理,现在干流、支流污染底泥已全部清理完毕,外源得到了彻底治理;内部原因是,底泥厂自建成以来,针对茅洲河污染底泥的黑臭特点,公司进行了大量的研发试验,通过自主研发专利产品,有效分解了底泥中的有机质,降低了污染底泥中臭味,因此即使进入厂内也闻不到臭味。”
如今的茅洲河底泥厂分为三个厂区,不仅圆满完成了茅洲河综合整治项目全部环保清除淤泥处置任务,为茅洲河顺利实现水质考核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底泥厂周边的小湖塘库、小微水体、市政管网黑臭底泥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得到了周围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