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炳商南方言二
商南方言(二)
文/雷家炳
接上期
三、商南方言之因由渊源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商南人绝大多数都是移民、流民后裔,商南方言的多样性、特殊性与复杂性。其根由在于人口源流的多样性而构成了地方方言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格局。
当年迁陕来商时,皆各自跑马圈地,插标为界,在自己寻选的地方搭棚定居,繁衍生息,故此,由一家一户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个户族村庄,如我们八龙庙百家川,基本是一姓一个村庄,村庄也都以姓为名,如雷家屋场,盛家屋场、张家瓦屋,杨家茅屋等。商南地名,也多以姓氏命名,如赵家川,胡家河、何家湾、贺家山、蒋家庄、王家楼、罗家凸、周家沟、郭家垭等等。
由此即可看出,这种尘封的族群生活,使得原籍老家母语得以传继和保留,这就是商南方言复杂的渊源。然而,人们又有随乡入俗适应生活的一面,所以,语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异,这就是商南区域语言形成的原因。
四、商南蛮音方言特征
商南“蛮子话”,是全县使用人口最多(占全县人口的80%)、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其蛮音是南方几种方言同当地方言相互渗透、吸收乃至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区域共同语,其“蛮子话”无论是在语音上,还是在词汇上,所表现出来的南方方言特征都很明显。其突出特点主要是还保留中古汉语个入声,形式浪是以喉塞音结尾个短元音,个末一般性典型个江淮官话有阴平、阳平、上、去、入五个声调。其主要特征有: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大都送气。
古入声字大多带有喉塞音韵尾。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文学大师门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
1、在商南蛮音中,有些发音通常是无法用拼音拼出的。像“我”字的发音,则系用舌后贴在上颌部,分离后喷发出的喉前音。与陕西话里的“我”字发音相同,只是陕西啁子话的“我”是去声,而商南蛮音的“我”为阴平声而已。此发音接近于“e”的音调,但“e”的发音舌后不接触上颌。这类发音,是商南蛮音的一种特色,用的比较普遍。例如
①凡“e”的发音如:额、鄂、讹、饿、恶、鹅、厄、娥、峨、呃、扼、愕、讹、遏、鳄、噩、轭等字的发音皆如上述所说。
②此外,许多字的发音,是在音节前加用“e的发音形式。尤其是以“a”起头的音节,多半前面都加有“e”的发音。本文在此种情况下,皆采用“e”代替。凡拼音前为“e”者(汉字以“额”代替),皆如是。例如:“ai”读“eai”,音“额爱”。如:爱、艾、唉、挨、哀、埃、矮、碍、癌、霭、隘、嗳、捱、暧——商南蛮音皆读作“额爱”。例“爱情”读“额爱情”;“哀悼”读“额哀悼”;“妨碍”读“妨额碍”;“矮子”读“额矮子”;“尘埃”读“尘额埃”;“关隘”读“关额隘”等。
③“an”读ean,音“额安”。如安、暗、鹌、按、俺、案、岸、鞍、氨、庵等——商南蛮音皆读作“额安”。例“安全”读“额安全”;“黑暗”读“黑额安”;“案件”读“额安件”;“水岸”读水“水额安”;“马鞍”读“马额安”;庵堂读“额安堂”;“氨气”“额安气”等。
④“ang”读“eang”,音“额昂”。如:“昂首”、“肮脏”、“盎司”词组里的“ang”皆读作“eang”。
⑤“ao”读作“eao”音“额奥”。如澳、奥、熬、傲、袄、敖、坳、鳌、嗷、拗、翱、懊、遨、鏖、廒、骜、鼇等——商南蛮音皆读作“额奥”。例“澳洲”读“额奥州”;“熬煎”读作“额傲煎”;“棉袄”读作“棉额奥”;“翱翔”读作“额奥翔”;“懊恼”读作“额奥恼”;“遨游”读“额熬游”;“鏖战”读作“额奥战”等。
2、在塞音和塞擦音2组声母中,把大部分不送气音读成了送气音。如:
①把“b”读“p”。如将“笨”(ben)读作“pen”:将“病”(bing)读作“pin”。
②把“d”读作“t”。如将“道”(dao)读作(tao);将“钝”(dun)读作ten(音“謄”)
③把“g”读作“k”,如将“共”(gong)读作了kong;将“柜”(gui)读作了kui(音“亏”)
④把“z”读作“c”,如将“贼”(zei)读成ce音“测”;将“字”(zi)读成ci音“刺”
⑤把“zhi”读作“chi”,如将“驻”(zhu)读作chu音“岀”;将“状”(zhuang)读作chuang音“幢”。
⑥将“j”读作“q”。如:把“近”和“静”〔jing〕读作〔qin〕;把“旧”〔jiu〕读作〔qiu〕。
3、在一些音节里,把舌面音读成了舌根音。如:
①把“j”读作“g”。如:将“家”〔jia〕读作〔ga〕;将“街”〔jie〕读作〔gai〕。把“间”读作(gan).
②把“x”读作“h”。如,将“下”〔xia〕读作〔ha〕音“哈”;将“瞎”〔xia〕读作〔ha〕。
4、将一些舌尖后音读成了舌尖前音。如:
①将“zh”读作“z”。如将“窄”〔zhai〕读作〔ze〕;将“争”〔zheng〕读作〔zen〕。
②把“ch”读作“c”。如:“搀”〔chan〕读作〔can〕;将“初”〔chu〕读成〔cu〕。
③将“sh”读作“s”。如:把“捎”〔shao〕读作〔sao〕。把“师”〔shi〕读作〔si〕。
5、一些音节中,把舌面音读作舌尖后音。如:
①把“j”读成“zh”。如:把“据”〔ju〕读成〔zhu〕;把“君”〔jun〕读作〔zhun〕。把“决”〔jue〕读作〔zhue〕。
②把“q”读成“ch”。如:将“群”〔qun〕读作〔chun;〕将“缺”〔que〕读作〔chue〕
③把“x”读成“sh”。如:将“许”xu读作shu;将“悬”xuán读作音shuán。
6、以元音a和半元音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前,都加有ng,如“爱”读作〔ngai;〕“安”读作〔ngan〕。
7、以元音ü开头的音节,元音ü读作辅音r。如:“渊”〔yuan〕
读作〔ruan〕音,月〔yue〕则读作〔rue〕。
8、部分声母中将“r”读作“ru”。如:“热”〔re〕读作〔rue〕;“然”〔ran〕读作〔ruan〕。
9、以半元音j起头的音节中,部分声母“y”读作“n”。如:“义”yi读作ni;将“业”ye读作nie。
10、以半元音起头的音节中,部分声母“y”读作“e”。如“鸭”〔ya〕读作〔ea〕音“额啊”;眼〔yan〕读作〔ean〕音“额安”;“岩”〔yan〕读作〔eai〕音“额爱”。等等。
五、商南方言发展趋势
方言语音系统的变化发展趋势是在受周边地区方言影响的同时,向普通话靠拢。然而,商南蛮音有着强势地位,其语音会长期保留着商南区域方言特色,而不会有明显变化的。
首先,语音,受家庭影响最大。现在的少儿学语,都由父母教说普通话,尤其是从电视中学得普通话,在幼儿园统统是说普通话;到了小学和中学,则多说城里与地方话音;而毕业回乡后则又恢复了当地家族方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走出了家门,涌进城市,步入社会,青年人在外大都说普通话,而回到家乡则仍然普遍说的是商南地方方言。
其次,语言变异的趋势是随大流,受周边地区方言影响极大。例如滔河淤泥湾杨氏家族,老辈子人都说的是江南祖籍蛮音,而现在年轻一代,都改说带湖北腔的赵川话了;像清油何家湾人,祖辈传代皆说的是“赣语”,而现在青年人也都改为当地江南蛮音了。尤其是来自湖北移民,老辈子人一直操着“武昌佬”语音,而现在青年一代也都改说普通的商南蛮音了。
再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间交流的扩大以及基础教育和普通话地深入和推广,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越来越多,方言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商南人说话语音有“随和”的特点,学说普通话极其容易,并善于逢场应变,遇“上路人”则能随意说啁子话,与河南人交往,则多能随意说河南语言。现在绝大多数青年人说话虽是蛮音,但是,称谓和语词多改为城里呔子用语和普通话词语了。从以上具体变化和现实情况看,商南方言也逐步趋向于社会化,尤其是在话语语词方面,大都朝着采用普通话语词的方向发展。(未完待续)
编辑插图: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年11月生,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