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阳干饭海南发现2个新记录物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谭琦什么样的动物能通过“晒太阳”养活自己?近日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万迎朗及其团队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和文昌市云龙湾珊瑚礁中发现白边侧足海天牛和绒毛海天牛2个新记录物种白边侧足海天牛。万迎朗及其团队供图海天牛也被称作“海兔”。此次的发现不仅是海南物种分布的新记录,也是在中国大陆首次正式记录的能依靠光合作用提供“食物”的软体动物。大小不到8毫米触角像兔耳朵东寨港保护区种质资源圃里,一片红榄李幼苗下的水洼中,仔细看会发现水中有一些并不起眼的深绿色小叶片。白边侧足海天牛。万迎朗及其团队供图这些深绿色小叶片就是白边侧足海天牛。“白边侧足海天牛在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囊舌目,是一种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只有5至8毫米长,不到一个纽扣大小。”万迎朗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介绍,白边侧足海天牛的外形长得像一片叶子,有着白色裙边,“叶片”呈现黄绿色或深绿色,这也是它的保护色,在红树林潮水退下后留下的小水洼里发现找到它们的身影,聚在一起像小小的叶片。等水洼接近干涸时,它们就会钻进螃蟹洞或者泥沙里“避暑”。一般情况下,每个水洼中会“居住”10多到多只白边侧足海天牛。此外,万迎朗团队还在文昌市云龙湾附近海岸采集到绒毛海天牛,它们则生活在近岸海底珊瑚礁中。白边侧足海天牛。万迎朗及其团队供图与白边侧足海天牛不同的是,绒毛海天牛整体呈橄榄绿,身体上覆盖着长短不一的白色绒毛,并在绒毛间分布有橙色和黑色小点,形成融入环境的保护色。绒毛海天牛的侧足边缘和嗅角为橙色,且随着个体发育,侧足边缘和嗅角颜色加深,斑点变多,体长约40毫米。海天牛为什么也叫做“海兔”?它与兔子有什么关系?“从生物学上来说,海天牛与兔子关系不大,与鼻涕虫、蜗牛和螺蛳的关系还要近些。”万迎朗解释道,海天牛的头部常常生出一对长长的触角,看起来就像兔子的耳朵,所以绿色的海天牛也常常被称作“绿叶海兔”。“偷”藻类叶绿体靠晒太阳“饱腹”别被它可爱的名字欺骗,海天牛不仅不是温顺的“小白兔”,甚至还有“偷盗”“掠夺”的天分。绒毛海天牛。受访者供图“海天牛‘偷’的是藻类中的叶绿体,它将这些叶绿体存放在自身的细胞中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就像拥有了一个永不停歇的能量工厂。”万迎朗说,这些动物细胞中偷来的叶绿体被称为“盗质体”,这些动物也就实现了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获取维持生命最根本的能量和有机质。叶绿体是怎么“偷”来的?万迎朗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介绍,当海天牛还是幼虫的时候,会啃食一些藻类,用口腔里的齿舌刺破细胞壁,再把叶绿体吸出来,置于自己体内消化道细胞中,身体的颜色也从透明变为了绿色,并具有了光合能力。绒毛海天牛。受访者供图“根据海天牛种类以及它们取食藻类种类的不同,这种光合能力能维持短则2-3周,长则接近1年的时间。”万迎朗说,光合作用期间,海天牛将不再需要“进食”,或者偶尔摄入藻类“加餐”,补充老化和消耗掉的叶绿体。此次发现的白边侧足海天牛便属于能长期维持光合能力的类群,而绒毛海天牛则还需要不时进食藻类。中国大陆首次记录东寨港分布广泛“此次发现的2种海天牛新记录,也是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记录。”万迎朗说,对于海天牛的研究之前大多数集中在美国从佛罗里达州到加拿大的大西洋沿岸。20世纪90年代,香港科学家在我国近海报道了一类能专性生长于红树林的淤泥坑里的白边侧足海天牛。绒毛海天牛。受访者供图“当时我在国内沿海区域寻找海天牛,在海南自然观察小组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vkt.com/wadzz/26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