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介绍 > 出淤泥而不染,太难,我选择晚熟聪语 >
出淤泥而不染,太难,我选择晚熟聪语
当别人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进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我们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时间,干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业绩。这句颇为令人深省的话,出短篇小说“晚熟的人”,作者是莫言。不过小说中的主视角“莫言”,只是与作者同名,不过也获得了大奖罢了。1.故事梗概是“莫言”成名之后回家的事,蒋二是莫言小时候的邻居,一起撒尿和泥玩的“发小”。由于蒋二上学时不好好学习,整天玩乐捣蛋,毕业之后也没有别人的聪明,只能做一个善良、却没能耐的人,平淡度日。邻居蒋二,在“莫言”得奖之后,看到了商机,借着地理位置之便,在莫言家旁边卖盗版书,盖房搞出租,而且弄了很多“莫言”的周边,并因此成立了一个公司,将好友以及好友的子女雇了过来,整日呼来喝去。发家致富之后的蒋二,学会了引经据典,也有了诸多名句、金句,而开头的那个“晚熟论”,就是出自蒋二之口。这个成功的“蒋二”,这个有着诸多金句的“蒋二”,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里的角色,他叫“树先生”。在我看来,树先生的前半生与蒋二惊人的相似。树先生前半生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锋芒的人,一个努力却忍受着命运折磨的人,一个平淡且自得其乐的人。只是他们的后半生不同。蒋二靠着莫言的名气,用自己前半生没学会的“聪明”,挣得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桶金,并借此成为了一个“晚熟的人”,从此飞黄腾达。树先生却没有承受住重压,在一波又一波的生活冲击之下,进入了自己的“幻境”,成了一个活在梦里的人。如果蒋二先生也看电影,并且也看到了《树先生》这一部电影的话,可能会有很深的“感同身受”,或许也会感叹自己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恋,或许会感叹“树先生”的生命。2.有人说“晚熟的人”这篇小说,写的是讽刺,讽刺那些本性善良,却不能坚守本心的人,最终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将其称之为“晚熟”。想要用一年挣别人十年的钱,那要么有比别人多十倍的运气,要么比别人“黑”十倍,前者虚无缥缈,后者才是现实。也验证了电影中的那句话——黑化强十倍,洗白弱三分。不过从我们的本心来看,你认同这个“晚熟的人”吗?到底晚熟是什么?真的是“变坏”吗?我非常认同一句话——卑劣是成熟的“催化剂”。但是现实不正是如此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称赞那些小聪明,都会以钱看人,没钱的话,无论你做的事有什么意义,都会遭到鄙视。有钱的话,无论你做的事有多么的坏,也会被称之为“有本事”。我们被这些旁人的目光裹挟,在滚滚红尘中奋然前行。但是偶尔停下来,回头望的话,我们还认识现在的自己吗?我们终究成为了现实的一员,并成为现实、成熟的拥泵。“树先生”有机会成为“蒋二”吗?我认为是有的,只是树先生没能等到成为现实中的“蒋二”,就成为了梦中的“蒋二”,我想,“蒋二”应该不是做梦吧。成为一个晚熟的人,蒋二应该也费了不少的心思,或许他开始的时候也不想卖“盗版书”;或许他开始的时候,也没想用“计谋”挣钱;或许刚开始的时候,他也不想用“投机”挣钱。但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谁的手中事,都能是心中所向呢?3.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了8年的时间,又写出了一本新书——《晚熟的人》。这本书是一部由多个短、中篇小说组成的合集,其中第二个小说名称与书名相同,也是“晚熟的人”。在某地我看到了一个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著名作家与作家的区别,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本书是莫言的八年之作,借用自己的现实(得奖),挪用了八方的样貌,用这些故事讲解了“诺奖”前后的真事或者虚构的事。正如莫言所说,其中当然有真有假,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某些我们熟悉的影子,这些影子中甚至有我们自己的模样,读来当然心神激荡。有人将《晚熟的人》称之为莫言的“朝花夕拾”,可谓给予了它很大的评价。这十二部小说的主视角是“莫言”,通过对“获奖”前后的记录,展现了一个名人,在出名前后不同的时空中,故土、故人的变化,读起来平淡的可怕、真实的残忍,又耿直的滑稽。其间掺杂的真真假假,都让人好像看到了周边的某个人。如果想要切身感受一下“著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差别,如果想要品味一下莫言获奖前后的人生,如果想直视一下社会的群像,可以带一本回家,在没人的时候,细细品读,通过“莫言”的视角,看一下世间百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找到的一个,还算便宜的链接,对莫言的八年之作《晚熟的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购买。相信会物有所值。晚熟的人莫言当代文学小说精选月销量¥3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