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肠子呼吸,浑身粘液不好抓,过去稻田常

导读:能用肠子呼吸,浑身粘液不好抓,过去稻田常见,号称“水中人参”

如今已是12月,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可在南方很多地区,却依旧是艳阳高照,甚至还有20多度的“高温”天气,这大概就是我国地域广袤带来的差异吧。

而这样的差异,也让南北地区的植物、饮食等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别,比如北方人比较喜欢吃面,南方人比较喜欢吃米等。也因气候带来的差异问题,让北方某些物产很少,只能从南方运过来。

本期就说一种被号称为“水中人参”的野味,南方人就爱吃,而北方却很少。

这种被号称为“水中人参”的野味就是“泥鳅”,是种很不好抓的野味,因为它浑身都有粘液,如果直接用手去抓的话,很不好转,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手中溜走。

泥鳅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泥坑、泥塘中的小型鱼类,过去在稻田里常见,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如此,不过现如今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少了,除了东北、山东等几个地区是北方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外,其他地区很少种植,多是种植小麦,就让野生泥鳅在北方比较少见。

相反,在南方地区,水稻是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十分常见,也让野生泥鳅在南方比较常见。

泥鳅的捕捞季节一般在夏末秋初,因为这个时候的泥鳅最为肥美,也更加的好吃。不过对于很多农民们来说,更愿意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去稻田里抓野生泥鳅,因为这个时候的水稻已经收割完了,水稻田里的泥巴也因为秋冬干燥的气候而变得泥泞,并且泥鳅本来就怕冷,这个时候的泥鳅都会躲在稻田底部20到30厘米的泥巴当中一动不动,准备过冬,正是最好抓的时候。

笔者还记得儿时那会,每当11、12月到来时,很多农民就会拿着锄头、火钳夹子,提着个竹篓子,去稻田里挖泥巴,当发现泥里有一个小洞时,就用火钳去“夹”泥鳅,有经验的人那真的是一夹一个准儿,再加上那个时候稻田里野生泥鳅也多,一天下来夹个5、6斤是没问题的。

关于泥鳅,还有一个有趣的冷知识,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和其他鱼类一样,都是通过鳃呼吸水中的氧气的,可冬季的稻田干枯,没有水咋办?

这时候泥鳅就会体现出它的一项特殊本领,那就是用肠子呼吸。在没有水,或者水中缺氧的情况下,泥鳅能将空气吞入到肚子内,用肠子进行呼吸。泥鳅的这一项本领,也让泥鳅能够在河水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

泥鳅的吃法很多,不过在冬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来炖汤。炖上一锅泥鳅,再配点小酒,那叫一个舒服。而且泥鳅不仅好吃,营养价值也是极为的丰富,有数据显示,泥鳅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同时泥鳅本身还是一种中药材,有着补中益气、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作用。可以说,吃泥鳅不仅可以填肚子,还能起到食疗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它就被人们誉为“水中人参”。

现如今市面上常见的泥鳅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而野生泥鳅则极为少见了,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水稻田里的农药打得太多了吧,现在想去稻田里抓泥鳅,可能一天下来都抓不到几条,这也让野生泥鳅的价格相对贵上不少。像我们这边的农村里,最近就有一些农民朋友去田里抓了一些野生泥鳅来卖,要30多元一斤,可谓是稀罕货了。

各位朋友,你们那边的稻田里还有野生泥鳅吗?你觉得泥鳅好吃吗?欢迎留言交流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vkt.com/wadzz/268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