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尿毒症性脑病 > 尿毒症性脑病症状 > 什么是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该如何治疗 >
什么是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该如何治疗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脱髓鞘疾病,该病可以与艾滋病合并,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一旦罹患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可能会出现亚急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多灶性神经缺损症状,且患者多在一年内死亡。但随着治疗的进展,艾滋病合并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也出现了重大进展,生存率从10%提高至50%。
什么是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究竟是原发性感染抑或隐匿性感染的病毒再激活而到达脑的结果,目前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对JC病毒再激活引起,多发生于细胞免疫受损病人,尤其是HIV感染患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行为笨拙(一般为首发症状)、偏瘫、失语、构音障碍和偏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受损以及感觉、小脑和脑干功能受损症状。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和惊厥性癫痫。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逐渐进展,症状出现后1~9个月会导致患者死亡。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诊断主要借助于MRI和CSF的PCR检测。
注:JC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多在儿童期间感染,而后潜伏于肾脏或其他部位(如单核细胞、CNS)。再激活的病毒对少突胶质细胞有亲和性。多数病人有艾滋病(AIDS)和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情况(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器官移植)引起的细胞免疫缺陷。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与艾滋病的关系尚不清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JC病毒感染之间的联系,但AIDS病人的发生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风险会随HIV病毒滴度的上升而增加,由于有效抗病毒药的广泛使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发病率已有所降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多表现为免疫调节治疗(如单克隆抗体中的那他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并发症,通过测定血清JC病毒抗体(JC病毒指数)或有助于评估服用那他珠单抗患者出现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风险。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治疗目前尚未有完全治愈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方法,但是针对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能会减慢其进展,可稳定50%~60%患者的病情;不伴HIV感染且临床状况允许的患者,应避免应用免疫抑制药如激素、那他珠单抗等;器官移植者,由于不应用免疫抑制药可加重机体排斥反应,应使用树突细胞疫苗。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普及之前,艾滋病合并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1年生存率仅为10%,目前已升至50%。
而对于未合并艾滋病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常使用抗JC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有效性尚未有充分依据。目前使用最多的药物为西多福韦及阿糖胞苷,但治疗的效果仍有争议,部分患者治疗无效。基于“5?羟色胺2A受体为JC病毒进入胶质细胞门户”这一设想,该受体阻断药米氮平和(或)利培酮(维思通)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已在一些医疗单位应用于临床。抗疟疾药物甲氟喹在体外也有抗JC病毒能力,且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部分病例治疗有效,目前正在进行世界范围的多中心研究。
目前针对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治疗尚未有明确的方案,且中枢神经系统JC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在未来,研究人员不仅要开发新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寿命,还要判断JC病毒滴度,MRI表现和临床症状,以便更好地诊治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提高患者的预后。
参考来源:
[1]進行性多巣性白質脳症(PML)の診断および治療ガイドラ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