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尿毒症性脑病 > 尿毒症性脑病症状 > 政团新声锦书云中来,尺牍寄深情 >
政团新声锦书云中来,尺牍寄深情
前言
千万别忘了唱片内页散发的油墨香,纸的触感,与翻动时迎面而来的风。这些事永远不会被冰冷的科技给取代。
——陈德政
诚如陈德政先生所言,纵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书信仍旧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展现着那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温情。
今天,就让团团带着大家一起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人们知晓的真实故事,重新领会国人的精神情怀、生活智慧以及殷殷期望。
01
笺短情深,风范传世
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革命年代,有这样一群人舍小家为大家,与亲友别离,奔向革命的战场。在那样信息不发达且动乱的时代,他们只能依靠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来慰藉自己和亲人。而这一封封家书的背后隐藏的是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一段段文字的背后打开的是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
革命先驱赵一曼同志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写下《致子书》,以表对儿子的爱与期许,这封遗书也展现了像赵一曼这样的革命英烈,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红军青年将领陈毅安在抗战前线英勇作战时一直与妻子保持书信联系,直到第五十四封“无字家书”被妻子收到。这54封书信无不透露出他对妻子感情的热烈与真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忠诚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02
见字如面,谨望君安
新冠疫情期间,在科技助力抗“疫”的同时,传统的书信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人情温暖传达,亲人关系拉近。
庚子年正月廿一晚,出院前一天晚上,32岁的马飞(化名)删除了11天前录制的“临终视频”。病房里很安静,马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找来纸和笔,写下自己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却是我的人生转折!”
“写封信给父亲吧。”湖南援鄂医疗队的洪余德医生拿起笔、铺开纸,几百字的信,他断断续续写了3天。医院的耳闻目睹,像电影般在脑海闪过:
——有一个女孩,不顾感染风险,留院照顾患有尿毒症、确诊新冠肺炎的母亲,直到半个月后母亲不幸去世。
——有一对双双确诊的老夫妻,起初轻症的丈夫照顾病情较重的妻子。妻子好转后,丈夫病情却加重了,妻子又来细心照顾丈夫。
——有一位同事在给病人气管插管时,护目镜突然起雾,换防护服、换人都来不及了。人命关天,同事不得不摘下护目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操作,然后默默去做自我隔离。
“从没像现在这样感觉到,人和人的命运如此休戚与共。”洪余德说,“这是一封没有寄出的信,写给生我养我、爱我帮我的父亲,也写给一位位素昧平生的父亲。”
在那个被疫情的阴霾所笼罩的冬天,有无数的国人以书信的方式寻求慰藉,也传递温暖,将中华儿女不惧危难、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