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优势 > 莲花之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莲花之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盛于静水中,黛然亭立。
清漪濯尘澜,万苦流,倒于心。
念去去重重,风华往过。
莲动寄此生,虽无忘,皆释然。
《莲释·原创》
莲,是中国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在近年影视作品中亦有频繁使用创作的迹象。
莲花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对失水十分敏感;非常喜光;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
古代文人多评价莲,如周敦颐所言:“莲,花之君子者也。”
那就让我们深入探寻,这层君子之风的深刻内涵。
我将从莲花的习性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关于莲与释。
莲“性喜静水”,远离浮华喧嚣,于静中盛放回归本心。这其实亦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映照。
再说莲“对失水十分敏感”。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必要有水的洗濯。莲花盛开,瓣上携带着滴滴清露,是沐浴水泽的见证。一个人,于浮华中沉浮,无清水之荡涤,心中躁与骄如何抚平?少年若不经历一次次的清水沐身,终归会困于往事重重,执念于已逝人与事,囿于层层暗淡淤泥,终不能有所成长,何谈与自己和解呢?
莲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莲花趋光,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期盼与追求。此生已然如此,何不释然?我们可以联想到“活在当下”,也可以联想到苏轼被贬的黄州人生,亦能联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中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释然了,不执拗于寻找,回首过往,原来已经走了这么长,想要的其实已经出现了,何必再一条路上钻牛角尖呢?再度向前,前方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但又为何能释然呢?一切的苦与悲,该如何存放?
莲心,是苦的。苦心,花难道不知吗?只是将苦藏于心,一切又都美好平和,何尝不能释然呢?过往沉浮,苦亦觉不苦,只道平常。要想,“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要想,去去重重几十遭,万苦阅尽,知晓人间苦楚,淡然面对此生滋味。苦吗?已然达到“释”的境界了。
“少时浮华甚,十年皆释然。”
莲如此,我们也应懂得这君子之风,即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告别,释然此生,仍有大好风景,大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