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工到建成仅用十个月的时间中国人民大

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伴随着庄严的《国际歌》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在这座简陋而狭小只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里,毛主席一边谋划着新中国的未来,一边酝酿着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能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毛主席这个愿望一等就是十三年。

年8月的一天,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一架印有中国国旗的伊尔-14型飞机正缓缓减速,准备降落,机上的乘客是刚刚回国的中国赴苏联考察团。飞机舱门刚一开启,一个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出机舱,坐上早已准备好的汽车向北京市委飞驰而去。这个急匆匆跑向北京市委的人名叫沈勃,沈勃是在飞机场临时接到的北京市委的紧急通知,说有非常重要的事要找他,让他下飞机马上到市委报到。

原来就在考察团回到北京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会议,而会议的其中一项内容就与沈勃有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沈勃又是谁呢?沈勃原名张豫苓,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主持北京城区千分之一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沈勃知道,市委领导这么着急叫他来,肯定是汇报出国考察苏联城市建设的情况。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北京市委领导却交给他一个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任务。原来北京市委领导接到上级指示,为迎接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首都北京兴建万人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等重大工程,时称“十大国庆工程”。然而,如何才能将这些新建筑完美地融入古都北京呢?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又要体现出新中国首都的形象于风范,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国务院和北京市委把万人大会堂的设计工作交给了沈勃。然后接到这项任务后,沈勃却犯了难。据事后沈勃回忆说,万人大会堂是有史以来内容最为复杂,设计要求最高,同时也是需要倾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中央提出的要求是“一万人开会,五千人吃饭”。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前,全世界都没有一处可以容纳万人开会的礼堂。俄罗斯的重要重要政治中心克里姆林宫最大的礼堂能容纳人。英国议会大厦最大的厅室也仅有平方米。美国议会政治的核心舞台国会大厦也仅能容纳人。此前。中国人设计建造过的最大、最复杂的建筑是北京苏联展览馆,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展览馆,建筑面积也只有5.04万平方米。因此,大礼堂的设计工作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例。然而最令沈勃头疼的还不止于此。当时中央对建造万人大会堂的要求是在年10月1日之前竣工并交付使用,也就是说,至少要在年8月之前完工才能保证大会堂在国庆节前交付使用。而此时,距离年8月仅剩下1年的时间。

年9月8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来到中央电影院为“国庆十大建筑”做动员报告。万里下达明确指示,这批工程要“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设计部们要尽快拿出方案,施工部门要力争在10月份破土动工。眼看着施工部门已经开始加紧备料和组织施工队了,可大礼堂的设计方案还一个都没有,这让沈勃非常着急。年9月12日,首都北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杨廷宝等,全国十七了省市建筑界的精英共计30余人。

原来早在4天前,这30多位建筑专家同时收到了沈勃的邀请函,要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北京完成一项特殊的工作。为大会堂设计建筑方案,这对在场的每一位建筑专家来说,都是一件令他们感到兴奋而富有激情的事情。然而,当沈勃告诉大家仅仅只有五天的初稿设计时间后,在场的所有专家都沉默了。迫于时间的压力,当天晚上,专家们顾不上休息,全身心投入到了方案设计中。五天后,万人大会堂的第一稿设计方案如期完成。接着,根据北京市委审查提出的意见,专家们又用了五天的时间,修改出了第二稿设计方案。再次审查后,一周内又修改出了第三稿,但设计方案仍然没有通过。时间过去半个月了然而设计方案却始终没有通过。沈勃和专家们都很着急。

9月30号的这天晚上,沈勃专程来到了设计师下榻的和平宾馆。刚一进门,屋内的景象让沈勃惊呆了。由于长时间查资料,手绘样稿,很多人的眼睛都熬红了,有的甚至是在带病坚持工作。考虑到专家们的辛苦,这天的晚饭,沈勃特意给大家加了两道菜和一瓶酒。方案迟迟未定,而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大会堂的确切建设位置究竟选在哪里?如何才能与古都北京相得益彰,这是一个不亚于设计方案的难题。天安门广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总面积44万平方米。大会堂究竟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什么位置成为专家们激烈讨论的焦点。有专家认为应把大会堂建在广场的西面,而有的专家则说应该建在天安门的对面。专家们无法达成共识,方案自然也就迟迟定不下来。沈勃只好把这一情况向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做了汇报,彭真市长召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开会,对专家们争执的焦点给出了决定性的意见。

经北京市政府研究提议和中央决定,大会堂必须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东侧为革命历史博物馆,两个建筑遥遥相望,不再安排其他建筑。同时,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城楼,这样的布局既能体现大会堂的庄严又能体现出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地位。至此,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布局终于定下来了。不过位置虽然确定了,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却遇到了新的麻烦。当时北京市规划局设定的大会堂建筑用地标准是东西宽米,南北长米,总计平方米,最多只能增加到7万平方米,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央领导对大会堂的要求。当时北京首都剧场每人每座分摊面积为13平方米。按照这个标准推算,一万人开会就有1万个作位,起码需要1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除了礼堂之外,周恩来总理还提出了要有能容纳五千张座位的大宴会厅和若干中型宴会厅。不仅如此,人大常委会还需要办公场所,大礼堂内要有卫生间、厨房等配套设施。这个数字,简直难坏了这些建筑师们。有的建筑师开玩笑说,大会堂的设计简直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带着镣铐舞蹈”。

设计师们绞尽脑汁盘算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七万平方米,但没有人能做到设计得完全合理。年10月6日,第六稿设计稿完成,三天后,第七稿完成,但这些方案仍然僵持在7万平方米这个数字上无法满足万人大会堂的要求。年10月10日,天安门广场的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施工部门的负责人询问沈勃什么时候可以破土动工,沈勃只是说快了快了。年10月的一天,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身影。一位年近50岁的男子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很多遍,这个人就是时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刘仁。他在用步子测量这个“一万人开会”的大会堂到底需要多大空间。经过一番考察后,刘仁对设计人员说,可以大胆突破七万平方米这个束缚。按照刘仁的指示,北京市规划局结合之前专家们的设计方案,很快又拿出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案。

新的设计方案虽然解决了建筑面积的问题,但这个方案所设计的面积却达到了17.18万平方米,超出了原来一倍多。这个方案能不能在中央政府通过,刘仁心里也没底。年10月14日,刚从外地返京的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连夜审查了大会堂的三套设计方案。经过比较以及听了万里等同志的意见后,周恩来最终选中了赵东日提交的方案。万人大会堂的初步方案终于确定下来。周恩来为什么选中这个17万多平方的新方案呢?据说周总理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设计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但在尺寸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多,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以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各种的纪念活动。

新方案中,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地排列,分别是大宴会厅、万人大会堂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在二楼,万人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而外立面的方案,则仍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年10月28日,随着一声声机器的轰鸣,万人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当天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多名职工来到天安门广场投入到万人大会堂的建设当中,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虽然大会堂的外部设计基本完成,但是内部设计工作还在继续,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沈勃采取了“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方,就像两个车轮,彼此协作,驱动着大会堂工程快速向前。然而工程刚开始没有多久,就被迫停了下来。年11月,正当大会堂的施工按计划进行的时候,建筑工地上的一个意外情况使大会堂的施工被迫停了下来。原来在大会堂西南角施工的工人居然挖出了几块鹅卵石,而且再往下挖,竟挖出了永定河的古河道,里面净是厚厚的流沙和淤泥。现场的专家们心里有些没底,这么复杂的地形能够支撑起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大会堂吗?所有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最终经专家讨论,采用井字防沉降混凝土梁。“井字梁”是采用混凝土浇筑的十字交叉布置的梁体,形式呈“井”字状,用在软弱地基作为基础主梁可以增大地基的受力面积,使其与流沙和淤泥的接触面积更大,分散受力。解决了地基下沉这一难题,大会堂主体建筑的施工得以继续进行。年2月初的一天上午,周恩来在万里、沈勃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大会堂施工指挥部,以1比10的比例制作的模型。参观的过程中,周恩来觉得大会堂的顶部过高,人走进去感觉自己很渺小。

万人大会堂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中国人民融入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要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概念。但现在使人觉得自己很渺小,这显然不符合大会堂的设计要求。参观结束后,周恩来给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诗情画意的建议。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是对水连天、天连水的描写,这应该是一种启发。随后周恩来提出,大会堂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要用折角,改用圆角过渡,并且试用蛋清色着色,用“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的概念去做抽象的处理。周恩来的提议,不仅解决了顶部过高的问题,无形中又帮助设计组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就是大会堂的灯光照明设计。作为要容纳1万人开会的大会堂,开会时坐在各层的代表们,都需要查看文件、记笔记,灯光照明要保证坐在每一个座位上代表都看得清楚。另一方面灯光不能太刺眼,要柔和地塑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拥有33米高顶篷的大会堂来说并不简单。33米这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要想从这样高的顶棚将灯光匀称地打到下面的座位上这绝非易事。

设计人员们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受周恩来的启发,设计人员用成片的大面积照明来削弱距离对照度的影响并制作了一个1比40的模型进行测定,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大面积照明确实比强光灯优越得多。最终,设计师们利用灯光神奇地营造出了万人礼堂恢宏、和谐的氛围。顶棚中央是构思独特的五星红灯,红灯周围用鎏金制作了70道光芒线,周围是40个葵花形状的花灯以及个满天星灯。这些灯把大会堂照得通亮,实现了周恩来“满天星斗”的设计理念。

年9月,万人大会堂工程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负责联系国庆工程事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来到工地,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毛主席要来视察万人大会堂工程。9月9日凌晨2点30分,毛主席来到大会堂工地视察,毛主席走上宴会厅的主席台站了一会,然后到北京厅坐下,询问了有多少人参加了施工工作,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工程等问题,万里等一一作了回答。之后,毛主席给了工程建设者很高的评价。此时,万里提出这座建筑物到现在还没有命名,请毛主席给起个名。毛主席说,新政府是人民的,新建成的大会堂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从此,这一伟大的工程有了它正式的名字。从设计到建造,从地面到天棚,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经过一年零十五天的日夜奋战。年8月底,人民大会堂奇迹般地按时完工。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正式交付使用。恢宏的人民大会堂,不仅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更是见证了中美“乒乓外交”、邓小平舌战撒切尔夫人、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后“破冰一握”等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种象征,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人民才是共和国的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vkt.com/wazlyy/26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