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前景 > 直击重启,巩义米河镇澎湃在线 >
直击重启,巩义米河镇澎湃在线
津云特派河南报道组记者马扬洋侯沐伟摄影蒲永河视频制作息明亮
从郑州市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即可达到位于两条河交汇处的巩义市米河镇,虽然雨已停歇,但车行进镇,路两侧仍能看出强降雨造成山体滑坡的痕迹,大型救援车辆不时在前后出现。
米河镇门口停满了救援的车辆
重建,对于米河镇来说并不容易。两万余人受灾,大量道路损毁、车辆被淹、房屋进水、淤泥堆积,目前仍有部分区域断水、断电、断网、断路……但真正走进米河镇,又不禁对这个小镇充满了信心——部队官兵、志愿者、各界爱心人士与当地群众齐心协力,重建米河镇。
汜水河上的桥已经被冲毁
从受灾群众原地化身志愿者
时间回到7月20日凌晨3点,在米和镇工作的天津人王凯从睡梦中惊醒,觉得周围似乎有些异样,走廊里响起匆忙的脚步声。恍惚间,他伸手往床边一摸,居然摸到了自己的拖鞋——原本放在约半米高床下的拖鞋,此时竟浮在不知从哪里冲进来的水里,而这水已经快到了和床齐平的高度。
“快集合,出来,别带东西了!”王凯听到走廊呼声渐响,不断有人从房子里冲出来,加入到撤离人群中。水上升的速度意外地快,王凯回忆,仅仅30秒左右,水就从刚醒时的高度,蹿升到逼近腰部。“必须要快点撤到高点了”,他知道,项目工地的生活区大多是彩板房,较难抵御水流中石块、树木的冲击,而办公区不仅是相对更牢固的箱式板房,高度也更高。
中建六局负责的巩义市城中村改造项目
众人在雨水形成的“河”中迈进,终于来到办公区二楼。虽然此前因连日降雨,项目负责人已做过预案和演练,办公区也有着能维持一定时间的食水,但雨势不停,坐困愁城显然不是办法,大家决定趁着雨势稍小“突围”。他们每5人一组,手拉着手往镇外高处走去,终于在清晨6点来到一处地势较高公路,等到了外界的救援。
7月22日一早,雨渐渐停了下来,米河镇受灾的情况也在阳光下愈发清晰。车辆冲毁,道路、桥梁冲塌,大树、电线杆冲断,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不仅断水、断电、断煤气,路面上厚厚的淤泥让行人寸步难行。
米河镇因暴雨受损严重
同样来自天津的岳松扬作为项目经理,带领着公司从全国集结的百余名志愿者,走进了米河镇。他有些恍惚,因为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完全不同,暴雨已经让小镇面目全非。来不及感伤,岳松扬和同事们迅速拿起铁锨,分工开展清淤、排水、清理堵塞道路障碍物的工作,他们深知,只有道路通了,下一步的工作才能开展,救援的力量才能进来。
连续的奋战,让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志愿者队伍疲惫不堪,但是效果是显著的,路上的淤泥逐渐变浅,直至大型机械可以驶入,“我们的救援队伍有2台挖掘机、4台铲车、2台污水泵,它们加速了淤泥的清理。截止24日,已完成了淤泥清理余平方米。”
岳松扬直言,连日的救援工作确实辛苦,天一亮就出发,直至深夜,但是他觉得很值得。
深夜,米河镇的救援仍未停下
这名“90后”说:我的名字叫“退役军人”
在米河镇镇政府对面,行政路与建设路路口,熙熙攘攘聚集着不少市民,他们轮换着把头伸进一辆黄色面包车内,有说有笑。
记者走近发现,这辆面包车上贴着一张“手机免费充电点”的打印纸,车厢内有一台红色的发电机,上面接着几十根充电线,面包车周围站满了等待的市民。看着自己的手机电量一点点增加,不少人露出欣慰的表情,不时露出浅浅的笑容。
张先生的“手机免费充电点”,为家中仍然断电的居民提供了帮助
对大部分家里仍然断电的居民来说,这个面包车就是移动的“加油站”和“信号塔”,让他们能用手机接收到外界的信息。
“家里没水、没电、没煤气,白天还好,晚上只能在街上呆着,吃点东西,过来充电。手机没电了,不仅跟外界联系不上,也不知道该干点啥。”一名正在等待充电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神秘”面包车的主人不是米河镇人,“我们也不好意思上去问他从哪来的,只能每次跟他说声谢谢。”
面包车不远处,一位穿着迷彩服,低头看手机的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攀谈,他正是“手机免费充电点”的主人,姓张,一个人,一辆车,一台发电机,两根充电线,两根撬杠,他就这样来到了米河镇。
7月21日晚,人在洛阳的张先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巩义米河和新乡卫辉受灾严重的消息,22日凌晨5点,他从洛阳驱车出发,于上午9点到达了米河镇。
记者询问,为何前来支援的心如此坚决和急迫?张先生说,因为身上这身迷彩服:“如此严重的灾难,我作为一名退伍武警,如果这时候不站出来做点什么,我觉得对不起身上这身衣服。”
到达米河镇后,看着眼前的村庄,张先生忍不住哽咽了,“房子、路、桥、基础设施,都被破坏了,我想,这得是多少人的家啊!”来不及再往下想,张先生看到了战友——武警部队的官兵们正在清理淤泥。他二话不说,也拿了个铁锨加入了队伍。
时间在忙碌的清淤工作中流逝着,中午时,张先生看着自己电量告急的手机才想起来,忙了一上午,差点忘了此行的目的——用手中的发电机,让与外界失联的居民使用上手机。
张先生的“手机免费充电点”正式开张了。刚开始只有几个人过来看看,慢慢人越聚越多。一名正在充电的刘大爷告诉记者,灾情后,他们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一切信息通过口口相传,“大家手机都没电了,没办法联系,不知道谁先把这里能免费充电的消息传了过去,小区的居民、村里的村民都跑过来充电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发电机可最多同时充40台手机,一个小时轮换一次,“他们总问我们什么时候走,我说别担心,我不走,你们只要有充电的需要,我就在这儿等着。”
张先生表示,只有当米河镇的居民已经不再有手机充电困难时,他才会离开,但并不会回家,而是会选择新乡等其他受灾严重的地区,继续做同样的事。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无论如何询问张先生的名字,他都不愿回答:“我的名字,叫退役军人。”
一场属于整个巩义的“夜间大清淤”
7月24日晚,记者在米河镇人民政府所在的行政路看到,经过几日来铲车、人工的排水、清淤,目前该区域已经少见积水,地表淤泥大多约只有1-2厘米厚度,但较为粘稠,难以单纯用机器轻扫。
淤泥情况大为改善,小镇的不少商铺又能打开紧闭好几日的卷帘门了。这晚,行政路上的佳欣便利店亮起了招牌,便利店老板娘周姐正重新将商品摆上货架。周姐告诉记者,夫妻俩今天刚刚重新开店,此前几天一直住在自家店铺二层,想起20日暴雨后河流暴涨的场景,她心有余悸。
米河镇逐渐恢复正常,车辆已可通行
“实际上,20日前后涨了两次水,第一次是早晨,汜水河里的水暴涨,很快溢了出来,带着淤泥流到镇子的道路上。第二次是傍晚,和第一次涨水类似,不过雨越下越大,涨水速度也快得多,河水不止卷着泥,还有树木、沙石。我的店已经算是镇上地势较高的地方了,但你看我这个货架,最下面一层三四十公分,当时都被泥掩盖住了,后来,更是连门都不敢打开。”周姐说道。
大雨过后连日停水停电,店也被迫关闭,周姐和丈夫只能窝在店铺二层,无法离开。说起村里目前恢复的状态,周姐表示较为满意:“今天,屋内外的灯能用了,饮用水也不用发愁,可以用村口自来水管的水。但是因为这些道路上的淤泥,出行仍然不便。一旦彻底清淤,我想店铺很快就能像以前那样营业了。”
周姐所指的清淤,是这两天晚间规模巨大的集体清淤工作。夜间22时,记者在米河镇看到,许多辆公交车首尾相接着驶到镇政府门口,22时10分,一队身着“西村环卫”的大爷大妈们,人手拎着一把铁锨从大巴车下来,整齐地前行。一位阿姨介绍,他们来的西村镇,距离米河镇约三十余公里,过来的车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有比我们更远的呢,今天晚上鲁庄镇的人也来了,距离米河镇四十余公里,说是八点多从鲁庄镇集合过来,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过来的。我们都觉得应该来,没有任何怨言,甚至还很激动。”
记者看到,大约有名来自周边镇村的环卫工人正在忙碌着。
傲蓝得环保公司于7月24日晚派出了五百余名环卫工支援米河镇
“前几天,大型的铲车已经把泥铲得只剩现在一层,现在剩下的泥都比较牢固,要做的就是用人工配合铲车,铲车一边铲,人工一边清,争取在几天里通过这种方式,把地面完全恢复干净。”公司的翟经理说道,“大家都是巩义人,互帮互助,都是应该的。”
救援人员站立着吃饭
走在米河镇仍然泥泞的路上,记者看到了由“受灾群众”变为“志愿者”的普通市民;看到了“90后”退役军人驱车奔赴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看到了淤泥被一点点清除,雨灾的阴影也在一点点的消散。
正如那位热心的“90后”退役军人所言:“只要我们中国人齐心协力,没有拿不下的困难,这点雨灾,算个啥?中国人,中!”
原标题:《直击
重启,巩义米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