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前景 > 价值观的形成与调整导图 >
价值观的形成与调整导图
人生有三大系统伴随着人一生的历程。分别是情绪系统、行为系统和情感系统。这些系统左右着人日常的做人与处事。
情感系统决定对周围人和事的“爱恨愿厌”,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着人的事业成长与家庭和谐。
情绪系统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情绪,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系统,是从判断到选择的过程。首先判断遇到的人或事的是非对错、并且评价是否对自己有价值,看看是好、是坏。如果是对的事,并且还有价值。下一步就是选择“动(做)或静(不做)”。如果选择“动(做)”,还要判断出优先级的排序,做事的“轻重缓急”。看什么事先做,什么是后做。
人就是用将情感系统、情绪系统和行为系统组合起来进行判断与选择。换句话说,人在做任何决定和动作时,都同时参考情感系统(优先事业还是家庭、优先朋友还是家人、优先事业还是朋友),情绪优先(是否为情绪所困扰、是否能快速得到恢复),或是行为系统(利己还是利他等等)。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判断与选择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性格”。因此,性格关系到人一生家庭的幸福与事业的发展。
性格决定命运,而态度决定了性格、价值观又决定着态度。因为,性格是人的属性特征,是固化了的态度。而态度则是固化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简单说:“价值观就是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人判断、选择与行动的开关。因此,要想改变人的命运,就要改变人的性格,改变人的态度,而从根本上解决,就是要调整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来源于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情感因素。从小到大,在不知不觉中与周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人生各种爱恨愿厌的情感。这些情感影响着人做事的判断与选择。
二、利害导向。人在做判断与选择时,最大的因素就是判断此事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就是看得与失。能得到的就去做,能失去的就不做、或者想办法避免。
因此,人的本性就是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感觉能成功,就去做。感觉可能会失败,就不做。这就是人们在做判断与选择的利害导向。
三、环境影响。人在做判断与选择时,还受周围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影响。古时的孟母三迁说的就这是这个道理。因此,朋友、同学、同事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与选择。
四、自我评价。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各种经验的积累。让人明白了什么条件对自己有利,怎样做事对自己有利,或是对自己不利。影响着对人或事物的判断与选择。
如果以上四方面的价值认知,是使我们能够家庭幸福和事业发展的价值观。就不用刻意调整。而如果不是的话,则要通过以下导图中的各种思维模式,来调整我们的价值观。
一、目标思维直接调整价值观。
事情的发展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结果,另一种是过程。目标思维就是先锁定你想要达成的目的,之后向前推演需要的过程与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目标思维来调整价值观。
不管做什么事,为了达成目标。在过程中,所有的情绪、情感与行为都要为目标服务。过程中的价值观要服从目标的价值观。比如做事时,你会认为人家不尊重你。你的面子受到了侵害。可这是做事过程中的价值观。你要完成目标,就必须包容此人对你的不敬。因此,包容就成了你为了完成目标所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同时,对此人的厌恶情感也因要完成目标,而改变成不得不喜欢。你对此人的愤怒,也转换成了一个喜悦。这样才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过程与条件。自然,你也达成了想要的目标。
这就是用目标思维直接调整人们价值观的最好例证。虽然此例中价值观是不得不的调整。但长期坚持目标思维。就会更新你的做人与处事态度,形成更好的包容型性格。
值得注意的是,人在设定目标时,本身也是价值观的决定。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程中的经历,去调整起初的目标。另外,目标实现后,也会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当初特别贫穷时,为了实现富有的目标,在过程中的价值观是允许给人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做生意。而当此人富有了之后,是以顾客至上、公买公卖、诚信第一的价值观去经营生意。
因此,有以下的结论:
1、目标的设定源于价值观。
2、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能调整价值观。
3、而现实过程中,目标也会因过程中的价值观变化而改变。
4、目标实现后,过程的价值观也可能会改变。
我们可以得到目标与过程中的价值观是在不断相互作用与变化的结论。所以,想调整价值观,第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目标思维。
二、理性思维代替情感因素。
情感对人的影响巨大。比如,逝去亲人时,人们很难在短期内从悲痛的情绪中恢复。这时就要用到理性思维。我们首先要清楚,为什么逝去亲人会如此难过?主要的原因是认为逝去是终结的感觉。这就是本质,如果我们能够清晰逝去不是此人终,还延续在生活中的话。当然就不会难过了。举例,当一个人因为逝去祖父而难过时,可以用这样的理性思维思考:要更加善待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是祖父生命的延续。同理,自己也是整个家庭生命的延续。并没有终结。另外,每次回忆中,祖父都是鲜活的存在。因此,只要一个人回忆存在,生命就会存在。所以,此人就不会再感到悲痛。并且在行为指导人们在亲人在世时,一定要多陪伴,多尽孝。这样才不会后悔,拥有美好的记忆。
三、辩证思维代替利害导向。
辩证思维,是让人们想到事物的好坏是可以转化的。就拿情绪中的生气愤怒来说,一般认为这是消极的情绪,是一种坏情绪。而从人的本能来说。愤怒是有存在价值的,尤其是在做战的时候。愤怒可以增加人的胆量,给人成倍的提升力量。这有利于作战的胜利。只是在和平时期,这种做战的愤怒情绪就使人们事得其反了。
辩证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在事物发展中加入了重要的变化因素“时、位、场”。时就是时间、时机。位就是对象,指各种各样的人和身份,以及物品或工具。而场就是空间与场合。因此,在你做事通过以前的价值认知来算计成败得失时,要多加入时间、对象和场合的条件,这样思考问题就会更加透彻。塞翁失马就是用了时间这个变量,来看待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得到好与坏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一个人中大奖一样,看上去是好事,可用辩证思维仔细的思考,如果此人(位)不懂得珍惜,大肆挥霍。没过2年(时),不仅中奖的钱没了,还欠下了巨额的高利贷。所以,利害导向的价值认知,一但加入了辩证思维,将会更理性、更客观的看待眼前的成败得失。使自己下一步的行为得到更好的指引。
四、独立思维分析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周围的人和事永远都在影响着你。能否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就要看你是否能够用到独立思维。举例,领导有事,忙的没时间订餐,有个员工平时和领导关系很好,非常想给领导订餐。可却怕周围的同事说长论短。最后没订,事后向领导说明没给订餐的原因。领导非常生气地告诉此人“你认为我生气比较严重,还是他们?!”很明显,这个例子就是没有通过独立思维,来冷静的分析,导致了错误的结果。因此,在你的价值认知,在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时,要加入独立思维,来使自己清晰的看问题与分析问题。
五、在自我评价中用逆向思维思考做事的价值认知。
拾金不昧是儒家提倡的美德,是让我们拾到东西一定要交还给失主,在找不到失主时,要交给警察。这是一种顺向思维。而道家用的是逆向思维:你为什么要拾,如果你不拾,我不拾,众人都不拾。失主一定会顺原路把失物找到。失主之所以会找不到失物,就是因为有人做了拾这个行为。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是“路不拾遗”。看,是不是更有道理。
所以,当顺向思维是让我们去做一件事时,逆向思维同是让我们思考不做怎么样,会不会更好?当然,对于路不拾遗来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可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你不拾、我不拾,还会有人去拾,至少小偷肯定会拾。那到底谁更对,哪个价值观更有效呢?这里我不进入具体问题的解决。只要发现逆向思维用在做事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思考作用即可。逆向思维使我们的价值认知在认识问题时,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有没有度无死角的思考模式,让我们的价值认知能够系统的、全面的分析问题呢?
有,这就是“多元思维”。
六、在自我评价中用多元思维做多角度、无死角的思考。
多元思维有两个重要思考方法。一个是换位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换位思考不是只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是可以换
多个位,比如你的客户欠你公司的货款。为了催款,你不仅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他的难处,还要站在自己公司的角度来思考公司的难处。更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去催缴货款。所以,在催款时就可以这样说:“公司派我来向你催缴货款,你今天不还将被起诉”。这样不是以自己业务员的身份,而是以公司代表的身份来要账,既能催款,又不商合气。
另一个是交叉象限分析法。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将A事物中的2种情况,与B事物中的2种情况进行交叉,得到4个象限。从而得到度无死角的系统分析工具。举例,用是否有付出的2种情况,和是否有回报的2种情况进行交叉,将得出以下4个象限。
一、有付出,有回报
二、有付出,没回报
三、没付出,有回报
四、没付出,没回报
接下来逐一分析各象限的结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要找到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象限结果,把这种结果发生,所具备的条件找到。比如“有付出,没回报”这个象限的结果,产生的条件有“付出的对象不对、付出不是此对象想要的、付出的时机不对、付出的场合不对等等。”
当我们找到这些条件,使之不再发生时,自然就会得到“有付出,有回报”的结果。
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交叉象限分析法,来加到自我评价的价值认知中。
综上所述,通过两个导图,一个价值观形成图,使我们了解性格、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另一个是价值观调整导图,让我们通过目标思维、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独立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元思维来调整我们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观。进而改变我们的态度与性格。使我们人生的态度与性格朝着家庭幸福与事业发展的方向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