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的经题要义
法华经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原有的小乘佛教激烈争论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立场上,通过调两者间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若所出,但般若玄妙难理解,为此用法华借比喻来彰明教义。
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教法微妙无上,“莲花”比喻纯洁无瑕,经名以出淤泥不染的莲花,比喻此经的圣洁美丽。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其中以《方便品》、《安乐行品》、《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间菩萨普门品》等四品为要,《方便品》显示学佛者开始发心,《安乐行品》由发心进入如法修行,《如来寿量品》显示由实践佛法而证得至高无上的菩提,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显示了出行者所证得的无住大般涅盘而度济众生。全经以此四品为骨干,用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轮王和良医等七个譬喻,而以妙法莲华四字作为经题。
佛教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主旨,《妙法莲华经》的妙意味着不可思议,妙法指全经教义甚深无上,妙法难以言诠,所以用莲华或花的多种属性来隐喻说明,如出淤泥不染表示离诸染污,沾微滴之水不滞留表示不生恶念不与恶俱,其香远近皆闻犹如菩萨戒香充满,体性洁净无染表示本自具足,花开时众人喜见犹如菩萨诸相圆满,莲花未开时众人已联想到莲花之美,莲花成熟时所有见闻者诸根都得清净等等,所以,用莲花的种种美德以譬喻妙法。经的梵语是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下契合众生的根机。经则含有贯穿与摄持之意,贯穿指如来说法的意义一贯,摄持指如来普遍摄化众生而无遗漏。
佛家认为,妙法莲华经包含了全部真理,总摄的法门要义和卷经精髓,可见于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典籍。所谓法性就是空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如法界,消灭烦恼即涅粲,证得智慧是菩提,总体指向佛教的净宗念佛、禅宗参禅、密宗修法、律宗持戒、天台止观等,其实都在于降伏调伏念头,以保持正念的心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