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尿毒症性脑病 > 尿毒症性脑病检查 > 军队文职医基必备考点诊断学下 >
军队文职医基必备考点诊断学下
考点2:体格检查
1.触诊方法
(1)浅部触诊法:有利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肿大脏器等。
(2)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和评估腹腔病变和脏器情况。
①深部滑行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检查。
②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检查。
③深压触诊法:用于探测腹腔深在病变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输尿管压痛点等。检查反跳痛时,在手指深压的基础上稍停片刻,迅速将手抬起,并询问病患者是否感觉疼痛加重或察看面部是否出现痛苦表情。
④冲击触诊法:又称为浮沉触诊法。这种方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以触及者。
2.呼吸呈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氨味见于尿毒症;肝腥味见于肝性脑病者;苦杏仁儿味,见于氰化物中毒。
3.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4.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婴幼儿呼吸频率比成人快。
5.呼吸深快: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呼吸又称之为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6.异常呼吸节律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Cheyne-Stokes)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2)间停呼吸:又称比奥(Biots)呼吸,表现为有节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
7.异常脉搏
8.甲亢病容: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突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9.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10.满月面容: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胡须生长。见于Cushing综合征。
11.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见于震颤麻痹、脑炎。
12.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13.步态
(1)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2)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人。
(3)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4)剪刀步态:见于脑性瘫痪与截瘫病人。
(5)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
14.皮疹鉴别
15.皮下出血
(1)小于2mm称为瘀点。
(2)3~5mm称为紫癜。
(3)大于5mm称为瘀斑。
(4)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16.头颅畸形
(1)小颅:小儿囟门多在12~18个月内闭合,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
(2)巨颅:额、顶、颞及枕部突出膨大呈圆形,颈部静脉充盈,对比之下颜面很小。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称落日现象,见于脑积水。
(3)尖颅:亦称塔颅,头顶部尖突高起,这是由于矢状缝与冠状缝过早闭合所致。见于先天性疾患尖颅并指(趾)畸形,即Apert综合征。
(4)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
17.瞳孔:正常直径为3~4mm,正常为圆形,双侧等大。
(1)瞳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中毒(有机磷类农药)、药物反应(毛果芸香碱、吗啡、氯丙嗪)等。
(2)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颈交感神经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药物影响(阿托品、可卡因)等。
(3)双侧瞳孔散大并伴有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产生Honer综合征,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梅毒、脑疝等。
18.扁桃体肿大分度
(1)度肿大: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
(2)度肿大:扁桃体超过咽腭弓。
(3)度肿大: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19.甲状腺肿大可分三度:
(1)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I度。
(2)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度。
(3)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度。
20.舌改变
21.胸部异常叩诊音与相关疾病
22.Velcro啰音:其音调高,近耳颇似撕开尼龙扣带时发出的声音,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病人吸气后期出现的细湿啰音。
23.胸膜摩擦音与心包摩擦音的鉴别
24.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25.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6.通常的听诊顺序可以从心尖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先听心尖区再听肺动脉瓣区,然后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后是三尖瓣区。
27.肝浊音界异常
(1)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病毒性肝炎、肝淤血和多囊肝等。
(2)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
(3)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多由于肝表面覆有气体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但也可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间位结肠(结肠位于肝脏与横膈之间)、全内脏转位。
(4)肝浊音界向上移位—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鼓肠等。
(5)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6)膈下脓肿时,由于肝下移和横膈升高,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未增大。
28.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游离腹腔积液在ml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29.腹壁紧张度增加
(1)全腹壁紧张、无肌痉挛、无压痛—肠胀气、气腹、大量腹水。
(2)板状腹(腹壁高度紧张、肌痉挛、压痛明显)—急性胃肠穿孔。
(3)腹壁柔韧感—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
(4)上腹或左上腹肌紧张—急性胰腺炎。
(5)右上腹肌紧张—急性胆囊炎。
(6)右下腹肌紧张—急性阑尾炎、胃穿孔。
(7)腹壁紧张不明显—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全、大量腹水、过度肥胖、盆腔炎。
30.压痛及反跳痛
(1)阑尾炎早期局部可无压痛,以后才有右下腹压痛。
(2)胰体和胰尾的炎症和肿瘤,可有左腰部压痛。
(3)胆囊的病变常有右肩胛下区压痛。
(4)一些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常反映特定的疾病,如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的胆囊点压痛标志胆囊的病变。
(5)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麦氏点(McBumeypoint)压痛标志阑尾的病变等。
(6)当医生用右手压迫左下腹降结肠区,相当于麦氏点对称部位,再用左手按压其上端使结肠内气体传送至右下腹盲肠和阑尾部位,如引起右下腹疼痛,则为罗夫辛征(Rovsingsign)阳性,提示右下腹部有炎症。
(7)腹膜炎病人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腹膜刺激征,亦称腹膜炎三联征。当腹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时,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31.胆囊触诊
胆囊触诊可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
检查时医生用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墨菲征(Murphysign)阳性。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mirvoisiersign)阳性。
32.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33.震颤为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静止性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伴肌张力增高,见于帕金森病。
(2)意向性震颤:又称动作性震颤。震颤在休息时消失,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病。
34.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做判断。
(1)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出现异常QS波或QR型。
(2)前壁心肌梗死:异常Q波出现在V3~V5导联。
(3)侧壁心肌梗死:在、aVL、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
(4)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5出现异常Q波。
(5)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
(6)正后壁心肌梗死:V7~V9导联出现异常Q波,V1、V2导联R波的增高、ST段压低及T波增高。
35.心房颤动: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36.心室颤动是心脏停搏前短暂征象。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次/分。
37.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阻滞程度可将其分为三度。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s。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群脱漏,分为型和型两种类型。
①二度Ⅰ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重复出现,又称文氏现象。
②二度Ⅱ型: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凡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QRS波群脱漏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多见)。
①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R间期不固定)。
②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军队文职医疗岗招聘7+人宣传手册必背考点必备手册扫码回复文职,即可免费领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