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介绍 > 明明有鱼在窝子里转悠,就是没鱼口,不 >
明明有鱼在窝子里转悠,就是没鱼口,不
这些年来,随着野钓资源日趋匮乏,对于野钓爱好者的挑战也是越来越大了。野钓本来就不易,如果再遇到明显有鱼在窝子里“转悠”,就是不见有效鱼口的情况(不管是怎样调节浮漂都是没有用),难免让人遗憾不已。实际上,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是窝子里的鱼儿“不买账”,而是我们在某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原因,及时调整的话,很有可能出现“散窝”的情况(本来野钓聚鱼就不容易)。今天我就从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实际作钓经历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窝子里有鱼,不咬钩是让钓鱼人很遗憾的现在正值夏天,鱼儿的活性已经恢复,大面积觅食了。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窝子有鱼不咬钩)的几率已经明显的多起来了(上周钓鱼我就遇到这种情况)。下面我就从上面三个方面系统的聊一聊这个话题。1,根据鱼星来判断窝子里是否有鱼当鱼儿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它必须把鳃盖关闭后再张开嘴,在张嘴时,口腔内就形成一个含碳气体的空间,由于这种碳气比水轻,在水的压力下,从口中释放出来后就会形成气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并自行破灭。这种气泡就是鱼星。从鱼星出现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鱼星是鱼儿觅食时产生的。这完全可以作为判断窝子里是否有鱼的依据。有鱼星代表鱼儿在觅食2,根据浮漂动作来判断窝子里是否有鱼俗话说:“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的,毕竟水底的情况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如果浮漂长时间犹如“定海神针”般纹丝不动,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窝子里没有鱼的(浮漂的调钓没有问题)。但就是浮漂有动作,也并不能代表是真正的鱼儿吃口。比如:走水现象,水底有水草(钩饵在水草上或者水草中)的情况等等。3,根据水面动静来判断窝子里是否有鱼这点是很直观的判断方法。不过这和作钓的水深有着直接的关系。钓浅水会明显些,钓深水,除非鱼体较大,否则这种现象是不明显的。如果水面出现水波纹,水花翻动,有较大的涟漪,有浑浊水或者杂屑从水底浮上来等等这些现象时,很大的可能窝子里是有鱼的。小结:通过以上三点判断窝子里是否有鱼的办法不难看出,鱼儿进窝都会有一定的“动静”。要么表现在钓点的水面上,要么表现在我们的浮漂上。也就是说,只要钓点附近有任何的异常情况,我们都需要认真对待的,我们和鱼儿之间的博弈,往往就是从这些小小的变化开始的。钓点有动静,很有可能是窝子里鱼儿活动造成的1,窝料问题导致打窝对于钓鱼的重要性来讲是不言而喻的。不是有“钓鱼打窝,越钓越多”的说法嘛!但是打窝还是需要有些讲究的,并不是把窝料丢进钓点就可以了。窝量的问题实际上,在打窝量的多少的问题上,多少还是有些争议的。有的钓友认为窝量要大,因为只有窝量大。才能大几率诱到鱼。有的钓友认为窝量要小,窝量过大鱼儿很容易吃饱而放弃咬钩。对于上述这两个观点,个人认为都没有错的。但本人更倾向于窝量的多少需要根据先提条件的。比如:鱼儿活性大,就多打,鱼儿活性小,就少打。春冬两季少打,夏秋两季多打。作钓水面大,就多打,作钓水面小,就少打。钓鱼时间短就少打,钓鱼时间长或者守大鱼就多打等等。窝料的味型和状态通常讲,窝料的味型和状态要等于或者稍差于饵料较为合适的。你想呀!如果窝料比饵料还好,你还指望鱼儿咬钩?(咬钩的几率大减)另外,窝料体积不宜过大。比如:使用饼类窝料,如果窝料体积过大,鱼儿不能一次性吃进去,很有可能会出现把窝料推离钓点,造成窝子偏移的情况。打窝时,打多少的量,还是有些讲究的2,饵料状态和味型问题导致实际上,自然水域的鱼儿对于食物并不是很挑剔的。从这么多年的作钓经历来看,作钓选用的饵料只要味型和状态上不是很离谱,一般来讲鱼儿都会咬食的,只是钓多钓少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夏季钓鱼,饵料的味型选用清淡和本味的味型较为适宜,但腥味它们就不吃了吗?实际上还真不是。我本人不管是任何时候作钓,都喜欢带上一盒蚯蚓,因为这种“万能饵料”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想有必要再啰嗦一句,野钓的饵料味型是很重要,但并不是钓好鱼的决定性因素。要想钓好鱼,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饵料的选择只是其中之一罢了。3,线组调钓问题导致线组的调钓,一直以来都是钓友们较为热衷的话题,线组的调钓也确实很重要的。比如:目标鱼是底层鱼种,如果钩饵调成了离底或者钓浮,饵料不到底,底层鱼找不到饵料,鱼儿想咬钩都找不到地方。当然啦!如果底层的鱼儿因为某种原因上浮了另说哈!还比如:钓中上层鱼种时,搜索鱼层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从上往下找,还是从下往上找都没有问题的。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处于中上层的鱼种所处的水层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比如:气压,饵料的状态等等。4,水底情况复杂导致这种情况和上述有些类似。如果水底有水草,杂物,淤泥等等,钩饵抛入这样的钓点,饵料很有可能没入其中。鱼儿闻到气味,但找不到饵料,就会出现在窝子里“转悠”,出现不咬钩的情况。另外,如果水底因为某种情况变的浑浊,鱼儿视力不好,同样也会出现找不到钩饵的情况。水底有杂草,杂物时,鱼儿很有可能找不到饵料通过上面叙述得知,窝子里有鱼,但鱼儿不咬钩的原因不外乎就两点:要么是窝料和饵料不对路,要么是鱼儿找不到饵料,也就是我们没有为鱼儿创造有利的就饵条件造成的。我们了解了窝子有鱼不咬钩的原因,也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了,那该如何才能判断调整是否对路呢?根据漂相来判断调整是否“对路”这点是最直观的。如果刚开始鱼儿不咬钩,但经过调整后,浮漂有动作了。那就恭喜你了,说明调整已经对路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抓鱼口的问题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浮漂的动作是不是真实的鱼口。比如:鱼儿蹭线的时候,浮漂也会出现动作。一般来讲,有力的下顿,黑漂,均匀的上顶这些都是有效的鱼口(具体能不能打到,还要看你浮漂的调钓)根据鱼口来判断调整是否“对路”调整后,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钓上来两条以上的鱼来,这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调整已经“对路”了。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如何诱来更多的鱼和如何抓有效的鱼口问题了。根据时间来判断调整是否“对路”调整后,如果在半个小时左右浮漂还是没有动作,我们就要考虑找的这个原因是不是正确了。很多的时候,调整半个小时后,基本上都会有效果的,毕竟窝子里是有鱼的。通过上面三种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我们找到的原因正不正确,调整对不对路了。实际上,判断调整是否对路记住一点就行了:有无有效的鱼口。(浮漂有动作并不一定是鱼口的哦!)调整后是否对路,鱼口是判断的标准引申一点:我们调整后,有效鱼口增多了,也连竿了,但忽然又遇到停口了是什么原因呢?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以下三种原因导致。1,窝子里没鱼了这点是很好理解的。如果在作钓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补窝(商品饵除外哈),鱼儿很有可能不会源源不断的到来。窝子里就那么多鱼,被你钓上来完了,当然也就没有口了。2,外界原因导致这种情况一般包括有两种:气压变低鱼儿上浮或者你的饵料雾化过大诱使鱼儿上浮了。3,大鱼或者肉食性鱼种进窝“弱肉强食”在鱼种之间也是存在的。如果窝子里进了大鱼,体型小一点的鱼儿就会逃离窝点。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大鱼进窝了:浮漂呈现幅度很大的上升或者下降,并且迅速恢复到原位(大鱼鱼体蹭线或者大鱼游动水压增大造成的)如果窝子里进了肉食性鱼种,鱼儿逃窜的会更快,特别是出现小鱼跳跃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试着用小鱼小虾或者挂蚯蚓挂钩试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哦。写在最后:综上所述,野钓中,出现窝子有鱼不咬钩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另外,出现这种情况,在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作要轻,尽量避免反复的抛竿和提竿。因为这个时候窝子里有鱼的,很有可能一个细小的动作就会导致“散窝”的情况出现,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上述这些是我本人通过这么多年作钓经历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帮助到遇到此种问题的钓友。如果有不正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哈!备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码字不易,如果您感觉我说的不错,就请点个赞,添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