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环卫德如山记华龙区环卫局优秀共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系列之一

与苦、脏同伴,与假日无缘,这是千万个城市环卫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在濮阳市华龙区环卫局,也有这样一位环卫工,他身材高大,面容黝黑,声音洪亮,步履稳健,他就是爱岗敬业、默默无闻、务实重干的省级劳模于德山。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于德山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33年,33年来,他用自己的坚守做音符,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痴迷环卫之歌。

每天早上4点多钟,于德山就和自己的爱人宋丽民蹬上心爱的环卫三轮车,夫妻俩一路同行,在路上有说有笑,遇到路边的垃圾就随手捡到车上,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3年。

“选择了环卫,我就要为之奋斗一生”,这就是于德山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时传祥同志是我人生的榜样,我要把环卫工作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干好环卫事业”。

由于家中子女多,为帮父母减轻负担,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毅然选择了环卫这个脏、苦、累的工作,成了一名环卫临时工。当时,每月的工资才68元钱,但对于年少的他来说,这简直是一笔“巨款”,这68元钱不仅可以帮父母养家糊口,还可以让自己有一份小小男子汉的自豪,因此,于德山特别珍惜自己这份工作。

遇到高温天气,人被太阳炙烤的快要窒息了,但他仍手握一把大扫帚坚守在岗位上,汗流浃背的清扫收集臭气熏天的垃圾;遇到冰雪天气,刺骨的寒风直灌进脖领,浑身一点暖和气也存不住,他仍然手拿大扫帚一遍一遍的清扫,反复巡回保洁,一趟一趟的清运垃圾,当又脏又乱的路面被他清理的干干净净时,他已是满身汗水。每次单位检查考核,他负责的路段环境卫生质量总是干净整洁、名列前茅。

他的敬业态度,有时到了忘我的境界。95年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期间,正赶上麦忙季节,他一心扑在迎检,全然顾不上家里10余亩熟透的麦子正需要收割,一场风雨让麦子全部倒在了地里,心疼的妻子直掉眼泪。还有一次,在突击治理马颊河周边环境卫生,妻子让他下班后去接在上幼儿园的儿子,他竟然把接孩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当他忙完回到家里妻子问他孩子时,他才猛然醒悟,跟妻子一起匆忙赶到学校,偌大的校园只剩下儿子一人眼泪汪汪的趴在校门口,他一下子把孩子搂到了怀里。一向不怕苦、不怕累、敢顶酷暑冒严寒的“硬汉子”,这时也不禁红了眼圈……遇到节假日,其他同事总想多休息几天,而他却以路当家,不舍得休息,就连春节期间家里待客时他也常常记挂着他的路段,只要客人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扛着扫帚立刻赶到路段上巡回保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也从大庆路扫到京开道,从京开道扫到人民路,身边的同事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他用的大扫把车换了一把又一把,双手磨出了老茧,鞋子磨破了多双;从环卫临时工、优秀党员、省级劳模;人事在变,身份也在变,不变的是他认真踏实、默默奉献、干劲十足的工作作风,不变的是他对环卫工作的痴情和迷恋。当他拿起第一把扫帚时,骑上第一辆环卫三轮车,他就忠诚的履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诺言。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于德山深深感到,要想把工作搞好,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承“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原则。

长期的一线清扫保洁经验加上自己善于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于德山引进并改良了一种叫“竹钳”的垃圾捡拾工具,这种工具,既可以捡拾烟头、纸屑这些细小垃圾,又可以减轻环卫工人每天要弯无数次腰捡拾垃圾的麻烦,有了这种工具,保洁工作变得既省力又快捷、高效。后来,这种工具经过他的多次改良变成了“铁夹子”,更具有实用性。

濮阳市是国家文明城市,作为文明城市对环境卫生有一个考核要求“视野之内不超过3个烟头”,为达到考核标准,他主动加压、精细作业,并发动同事一起开展“捡烟头”行动,大家手拿“铁夹子”、垃圾袋到到车站、学校、商场门口、公交站牌周边、树坑内一个一个的捡拾烟头,在他的带领下,全局的环卫工每年捡拾的烟头都在4吨以上。他所在的公司所清扫的辖区成为全市精品示范区。

他的行动影响了大街小巷值班的干部职工,全市各部门纷纷拿起了“铁夹子”,一起加入“捡烟头”行动。同时,也感染了市民,感动了每一位从他身旁走过的人,大家自觉将垃圾烟头投放在果皮箱内,彻底消除了烟头污染,确保了环卫工作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验收期间没丢一分,他的举措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他所在的公司成为了全局乃至全市的标杆公司。

有播种就会有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年,因他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从此,他不仅成为全市环卫系统学习的榜样,更是全省环卫战线的精英。他主动总结自己的环卫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他身先士卒,冲锋一线,身上闪耀着榜样的光芒,大家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全局成了10支环卫突击队,遇到险难危重的时候,一次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年,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正值关键阶段,突降一场暴雨,城区市容环境顷刻一片狼藉,特别是黄河路因下水道流水不畅,到处是污水淤泥。市、区领导一声令下,要求一日内必须清除干净。接到任务后,于德山带领30名突击环卫工人火速赶到黄河路,迅速展开集中清除工作,炎炎烈日,酷热难当,他顾不得;屎尿遍流,臭气熏天,他也顾不得。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复审工作一定要取得胜利”。于德山和突击队员们渴了喝口凉水,饿了站在淤泥吃几个包子,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硬是在一天之内把整条黄河路内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等到淤泥清理干净,他身上的泥水、汗水和着雨水,简直成了泥人。晚上,他们又带领突击队员们加班加点,协助机械化车辆清洗干净路面。第二天一大早,于德山依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己所负责的路段。

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高标准、严要求,承担区域内环卫保洁质量不断提高,成绩不断创佳,在复审工作各项检查中环卫工作未丢一分,为复审工作顺利通过打下坚实基础。

年,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铺开,为了大力实施“以克论净深度保洁”作业模式,积极推行“双10标准”,作为省劳模和一名共产党员,于德山始终坚守清扫一线,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一方面认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像一面流动的红旗一样,从京开道到长庆路,从中原路到胜利路,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处处有他忙碌的身影:为环卫工人现场示范普扫、保洁、捡烟头的精细化作业模式,引导环卫工人如何规范作业、避让车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他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个人恨不得顶几个人用,就连妻子生病期间,他都难得抽空陪陪妻子。

白天清扫保洁时,他充分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湿扫作业尽量降低道路扬尘污染,下手掏出雨水井内积存的污泥,一次又一次清理臭烘烘的人畜粪便;晚上坚持夜班值守直到深夜,捡拾垃圾,用小铲一点点铲除夜市遗留的油泥,保持环境卫生“白天晚上一个样”;节假日坚守环卫一线加班加点、无私奉献,默默践行着环卫工人的神圣职责。这就是他——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平静中耕耘收获,在平常中闪亮光辉。

环卫事业无止境,能让环境洁净,也能让人心干净。33年投身于清扫一线,33年挥洒青春与汗水,他从满头乌发的“小于”变成了头顶稀疏的“老于”,也从一名一线环卫工走上了管理岗位,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届濮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但他不骄不躁,常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干好环卫工作,照样有出息。”

他对环卫事业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担当着责任,不遗余力地坚守着工作的岗位,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以扫帚当笔、汗水作墨、大地为纸,架构了人生价值的坐标,用奉献做基石,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编辑:郭亚玲审核:宗永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vkt.com/wazlyy/267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