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探秘因为有了这群ldquo清

36岁的小梁是在惠州上班的一名普通职工,平日里她尤其注重饮食,不知情的同事们都笑她“真注重身材”。但和定期去健身房或美容院报到的女性不一样,她每周一三五下班后,都直医院,因为这里有一群“姐妹”在等着她,用“人工肾”为她的全身血液做深度清洁,也许缺席一次,她年轻的生命就将画下休止符。唯有定期“报到”,她第二天才能重新英姿飒爽地奔赴职场……

和小梁一样,需要定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被人们统称为尿毒症患者。他们因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或高血压等不同的原因导致肾脏功能损害,一旦这种不可逆的损害到了终末期,他们只能“殊途同归”——血液净化治疗或换肾。不幸中的万幸是,通过这种方式,并严格控制饮食、合理的用药等治疗,他们的生命就得以“续航”。

今天,就让小编带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去了解一下这群血液“清洁工”的故事。

“清洁工”每年要为3万多人次清除“垃圾”

血液净化中心面积很大,为方便管理,便按床位摆放分为8个透析室。早上7点,她们已经开始了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上午9点,这里的透析机已经开始运作,患者都安安静静地躺着,有的在小憩,有的在用耳机听音乐。

护士长吕薇告诉小编,他们都是因肾脏损害到了终末期,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的患者。要么换肾,要么透析。除极少部分获得肾移植机会外,大部分只能依赖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

透析,通俗的比喻就是“解毒”;肾功能衰竭,就是无法自行排毒。透析治疗被称为“人工肾”,血液透析就是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在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通过弥散/对流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回体内,而整个透析过程就是在模拟人体的肾脏功能。

年,医院率先在惠州开展血液透析,目前已成为惠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全面的透析中心。这里除了拥有64台血液透析机外,还拥有14台血液透析滤过机,2台CRRT机,可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技术,并开展了CRRT、简易人工肝、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CRRT联合血液灌流等多项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新技术,综合治疗透析更充分。为方便上班族患者,该中心根据需要合理安排透析时间,开展夜间透析,现每年血液净化治疗逾3万人次。

安静透析的4小时里,护士在忙什么?

透析时,患者安静地躺在床上,暗红色的血液从管路流向床边血透机,又从血透机流回患者。

吕薇提到,为了建立病人透析治疗的血管通路,大部分患者都要在手上做个手术,将动、静脉搭桥进行“造瘘”,制造一条“生命线”。而多数患者每周要做3次透析,每次4小时,手臂上一进一出两根针,比普通针头要粗很多,为了保护好这条“生命线”,于是每次都要标记穿刺位置,对护士穿刺的技术要求更高。

“你看他们现在安静躺着像睡着了,但我们可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吕薇解释说,在病人透析的4小时内,护士也几乎没有坐的时间,因为透析机连接着患者血管,每分钟血流要控制在毫升,甚至有些年轻的患者可达到毫升,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大出血、危及生命。

有的患者还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在透析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适,病情变化快且急,所以护士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个患者肢体不协调,容易摔倒的,我们要做好防跌倒的工作;哪个患者是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我们要更密切的监测患者的血压,及时给予暂停脱水处理;哪个患者是比较烦躁的,我们还要做好防脱针防脱管的工作,甚至连最“安全正常”的患者,我们测量血压至少都要5次。

平日里,他们还得经常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尤其逢年过节时患者依从性差,出现并发症的机会也就更多,“吃坚果的、吃水果的、喝饮料的,都出现过高钾而紧急入院——肢体麻木、无力、心率减慢,严重的甚至会心跳骤停,所以重要的事情得说三遍以上,宣教工作也得不厌其烦。”吕薇说道。

一周见3次,他们从陌生到亲如家人

“我们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中毒了的人,毒性定期发作时,就必须要有解药解毒。”有患者这样形容自己。

事实上,很多尿毒症患者最初都无法接受自己的病,感到生活没有了希望,医院跑,要靠机器来维持生命,感觉自己像个“活累赘”。

护士们常常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遇上情绪不好的患者,她们也总是以微笑和耐心去面对。人心都是肉长的,这群长期且固定地来这里做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最终也和她们成为了朋友,甚至亲如家人。

刘滢副主任回忆说,有位阿姨在血透中心做了17年的治疗,“她刚来时,60岁出头,孙子才上幼儿园。她曾说,自己的心愿就是看着孙子长大成人,后来,她坚持做透析,人也想开了,时常乐观地鼓励病友。”最后,这位阿姨参加了自己孙子的婚礼,回来做透析时特别激动,说“感谢你们,帮我完成了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我此生也无憾了……”

还有不少患者都特别关心和心疼这群逢年过节也得陪他们治疗的护士。其中有一位阿姨,还热心地为一位未婚护士牵线搭桥,最终促成良缘,现在该护士已是准妈妈。

这群姑娘们表示: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也希望,能做他们生命的“拐杖”,陪伴他们走得更远、更稳……

供稿:社工部周婷婷

摄影:社工部张凯

主编:曾宁

编辑:谢国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vkt.com/ways/26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