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优势 > 除了文学造诣,还能挖掘出苏轼哪些不为人知 >
除了文学造诣,还能挖掘出苏轼哪些不为人知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莫高窟壁画01看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越发喜爱苏轼这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家喻户晓的诗句,还有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品质。苏轼的修养不仅成就了他千古风流人物,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当我们觉得生活压力之大,举步艰难的时候,东坡先生的乐观豁达是一剂最好的强心剂。02刻苦专研苏轼的刻苦无法想象,他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因而也就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苏轼的一生与学习相伴。少时,学习《汉书》,为了能记得牢,他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汉书》的字数有多少呢?七十五万字,三遍就是二百二十五万字,即便按现代人每小时大约字的抄写速度,也需要个小时。苏轼博览群书,21岁开始科举之路,可见十年寒窗他是以多么大的毅力,多么刻苦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积累。生活上,他也一样不畏艰难。被贬黄州,为了生计,申请了五十亩荒地自种,人们总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明古代读书人不能肩扛手提。但苏轼面对“布满荆棘瓦砾、天气干旱无雨,开垦拓荒令人精疲力竭”的状况,他能脱下长袍,穿上短衣,拿起锄头,挥汗如雨,学习播种。一年下来,收获颇丰。灵活多变苏轼无论学习还是处事不刻板,灵活多变,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时,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第二名。但文中讲到“在上古尧帝时代,天下人都惧怕司法官皋陶执法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主考欧阳修怎么也想不明白传说的出处,问及苏轼,他则老老实实交待这是他杜撰的,虽然皋陶是舜帝的官员,但只因有皋陶的严和尧的宽,所以就将两人捏到一起了。欧阳修对他这种“善于运用知识”大加赞赏。在主政杭州治理西湖时,对于挖出的淤泥没有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清运,而是创造性地在湖中筑起长堤并修建小桥连接长堤左右湖水,形成了现在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积极乐观这是最值得称道的品质。苏轼做官前参加制举考试获得了第一名,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全国高考第一名,当官做到了翰林学士,相当于今天副总理级别,但最后却被贬为九品小官,还没有工资。如果放在今天,估计跳楼也很多次了,就在当时,被贬而郁郁而终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更何况苏轼的起伏落差是如此的巨大。但苏轼却没有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受生活,笑对荣辱升沉。在起起伏伏几十年间,苏轼创作了二千七百多首诗和三百六十二首词留传至今。在生活上更是以苦为乐,在被贬惠州因为买不起羊肉就买无人问津的羊脊骨烤着吃,其味美喜不自胜,还写信给苏辙说:“意甚喜之,如食蟹鳌。。。。则众狗不悦矣!”量入为出苏轼对生活很有计划。作为旧党的领袖人物,而且门生遍布天下,苏轼即使遭贬,也可以让人资助生活,但苏轼总是依靠自身努力,量入为出。粮食不足,就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钱不够用,就控制支出,合理支配。初到黄州,因为没有薪水,他就将储蓄有计划地使用。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文,分三十份,挂在屋檐上,每早用叉子挑下一份使用,然后将叉子藏起来。而当天剩余的钱还要另外存起来用于招待客人。这种消费观,真值得现在过度负债消费的年轻人学习的。自我完善面对沉浮,苏轼不断自我反省,品鉴得失。初入仕途,因制举成名而傲视一切,对上司陈公弼很是不敬,并以《凌虚台记》加以讥讽。而多年后,在《陈公弼传》中说道:“当时年少气盛,不懂事,屡屡与陈大人发生争执,甚至怒形于色,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后悔.”作为变法反对派的旧党领袖之一,经过地方的任职和多年的反思,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而且当旧党得势时,他还因为建议保留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政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发生冲突,并最终为再次遭贬留下隐患。心系民众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但有一点却十分突出。那就是,苏轼只要在中央政权,就陷入无穷无尽的派系斗争,毫无建树,而只要是在地方任职,则绩业显著,政绩突出。在杭州疏浚西湖、疏通运河,在颖州镇灾抗灾,在惠州解决纳粮、交通、饮水问题,在黄州推行秧马播种,在儋州推动农业生产和推广教育。。。。,这说明苏轼心系民众,只要为老百姓造福,他则全心尽力,精神抖擞。03东坡先生的为人和品质代表着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有学习、有事业、有生活、有思想,需要细细品味,享用一生!※END※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