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淤泥 > 淤泥资源 > 是什么因素导致长江经常发生洪灾钟铭聊科 >
是什么因素导致长江经常发生洪灾钟铭聊科
白癜风发红怎么办 https://news.39.net/bjzkhbzy/210703/9139660.html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其实,长江并不是年年都会爆发洪灾,只是洪灾发生的次数比较频繁,这里面既有天灾因素,也有人祸因素,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天灾因素长江的水量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位于全球第三位,同时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约亿立方米,是黄河的20倍。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由于这里地势较高,阻挡了大多数水汽,所以这里的降雨量并不大。但是长江源头是当地降雨量最多的地区,而且还有水量丰富的河流“当曲”作为长江的正源,所以长江上游的水量非常丰富。如果你对长江的地理位置有印象的话,你会知道,长江中下游都在秦岭淮河以南,而这个地理位置恰恰是我国毫米降雨量分界线。而长江流域流经的很多地方,年降雨量达到了毫米以上,也就是说,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较大。长江之所以容易形成水患,是因为长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也就是雨热同期。在夏季时长江全流域降雨非常多,是长江的汛期,而长江70%-75%的水量都集中在汛期。而汛期的时间比较短,只有短短1-2个月。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水量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差异非常大,其中在汛期时流量巨大,而在枯水期时流量较少。和我国其他几条河流相比,长江径流量年变化最高,所以容易在汛期发生洪灾。长江水患容易形成的第二个天灾因素是长江流域的地理条件。我国地形按照高度落差可以分为三个阶梯。其中第一阶梯是海拔米以上的地方,比如: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海拔高度在1-2千米,而第三阶梯的海拔只有米以下。长江流域刚好流经三大阶梯,而最容易发生水患的地方,刚好就是第三阶梯的长江下游地区,比如:江西,江苏等。这主要是因为第三阶梯地形平坦,如果长江的水量超过了长江运载能力时,此时洪水不会遭受山体阻隔,而是会向四周蔓延,形成洪灾。人与自然长江水患并不是近几十年形成的,而是自从人类文明形成之后,就开始形成了。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源于大河周围,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河流会携带很多泥沙,而河流的泛滥会给当地留下大量淤泥,这些淤泥就是天然的化肥,土壤非常肥沃。埃及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依靠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来种植农作物,据当地人介绍说,依靠尼罗河的淤泥,当地可以不用使用化肥。学过地理课程的会知道,尼罗河属于定期泛滥,所以当地农民只要掌握好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就可以种植农作物。但是其他大河属于不定期泛滥,长江也属于不定期泛滥,我们无法掌握它的泛滥规律。在过去人们需要在长江泛滥之后的淤泥中种植庄稼,久而久之长江周围就会凝聚较多的人口,人们会在这里种植农作物并修建房子。但由于长江属于不定期泛滥,所以这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这里多说一句,如果没有对人们造成影响,那么长江泛滥只是自然现象,不是洪涝灾害。虽然这里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但在每次洪灾褪去后,人们又会回到这里种植农作物,直到下一次洪水泛滥的到来。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农业模式注定了这里会经常遭受洪灾。人祸因素如果说人类喜欢在河流周围定居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话,那么人们围湖造田,乱砍滥伐就是典型的人祸因素了。在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非常多的湖泊,这些湖泊在汛期时可以分担长江的洪水,在枯水期时可以作为长江的补给水源,也就是说这些湖泊就相当于水库,对长江水系提到调节作用。但随着地质变迁,一些湖泊就此而消失了。比如:在秦朝时期,云梦泽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淡水湖之一,然而随着汉水以及长江淤泥的冲刷,导致这里的湖泊消失,逐渐成为平原地区,只留下一些小型湖泊。除了地质变迁外,人类也在不断改变当地环境。在过去,当地人口不断上升,对土地需求量更大,所以人们会围湖造田,不断侵占湖泊的土地。这一点我们从洞庭湖湖泊的面积不断缩小就可以看出。当湖泊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此时湖泊失去了对长江水系的调节作用,使得长江更容易泛滥。所以长江水患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具体因素导致的,所以治理长江,并不是单单解决某一项因素就可以的。总结长江水患的形成和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多,地形平坦,以及长江流域人口密集有关,但也和人类围湖造田,过度开垦农田,以及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为了解决长江水患的问题,我国已经开始退耕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还在沿途修建了许多水库,只是这些工程需要几十年才能初见成效。